廣州十三行尋古覓今

 【香港中通社廣州七月十五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莊悅)廣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取銷海禁,設立粵海關,拉開了十三行的輝煌歷史。近期,廣州十三行文化創意中心開門營業,大力發展文創產業,記者尋古覓今,走訪廣州十三行。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廣州文化公園一帶是清代廣州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二0一六年,此處建立了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示十三行輝煌歷史。

 走訪當日,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人流如鰂。展館內最引人矚目的是位於展廳中心的「一七五七廣彩洋人遠航圖大碗」。這個大碗的外壁一側描繪了外商船員到中國經商前與愛人依依惜別的場景,另一側描繪的是經商成功後,船員返國與愛人相會的情景。大碗內部中間繪有「一七五七」的字樣,這個數字正是乾隆皇帝頒佈上諭,使廣州成為唯一對歐美通商口岸的年份。

 對外貿易只有廣州一口後,此地口岸商船絡繹不絕,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走向世界。現今,展館內各式各樣的精美文物記錄了這一段風光歷史:「粉彩描金徽章紋大盤」「銅胎畫琺瑯花卉紋提梁壺及溫爐」「廣繡花鳥紋酸枝鑲螺鈿框插屏」「廣彩青花人物紋獅紐蓋瓶」「青花廣彩港口風光圖杯、碟」「廣彩描金山水人物紋溫盤」等讓人目不暇接。

 館內展出了商船內艙佈局模型。這個船艙模型共有五層,從下到上,依次裝填了瓷罐、香料、茶葉、絲綢、布料。博物館介紹,這個模型仿製了「哥德堡號」貨物裝運,船艙底層用中國的白銅、鋅或石頭作為壓艙物,成捆的瓷器按照尺寸大小被碼放在船艙底層中心位置,使船體行駛過程中保持平衡,絲綢、茶葉、生薑、香料需要防水的貨物存放在上層船艙。

 當年,粵海關也要進口西洋奇器寶玩。博物館內展出了乾隆皇帝上諭複製件,乾隆要求粵海關採辦西洋奇異陳設要舍得花銀子。博物館展出的法國鑄銅鍍銀文具架、影木六角雪茄架、陶彩人物鑲銅座鐘現在看來也覺精妙。因此,廣州十三行也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的美稱,它不僅為清廷提供了可觀的稅收,還為皇族進貢了豐富的舶來品。

 當年,盛極一時的十三行商賈雲集,誕生了不少知名行商。據博物館介紹,十三行行商是代表清政府對外商進行管理,并擁有茶、絲、棉布等特許商品經營權的商人。在十三行鼎盛時期,行商中以潘、盧、伍、葉四大家族為最。伍秉鑒是十三行的首富,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世界首富。

 伍秉鑒善經營,為人誠實親切,慷慨大度。博物館內展出了一幅他與洋人對話的圖片。據《清朝洋商密檔》記述,一美國商人欠了伍秉鑒七點二萬銀元沒能力償還,伍秉鑒把借據撕掉時說:「你是我最好的老朋友,人挺誠實,只是運氣不好,現在債務一筆勾銷,你可以回國去了。」

 十三行的繁華被鴉片戰爭打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署結束了十三行對歐美海上貿易的經營特權。第二次鴉片戰爭,十三行商館區被戰火燒毀。

 在這片遺址上,近期開門營業的廣州十三行文化創意中心緊鄰十三行博物館。博物館內近千種收藏品已授權該中心「摩選二一七六文創綜合店」,設計師可以把十三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產品設計中。來自青島的張女士買了一個「十三行文創手機殼」,她說:「這個手機殼外觀有十三行的元素,以後拿起手機都能想起到此遊玩的場景,很有意義。」

 如今,以十三行路為中心,故衣街、楊巷路、十三行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成了服裝批發街,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的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