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專家學者聚青海西寧獻策 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

 【中新社西寧8月20日電】(記者羅雲鵬)在20日青海西寧舉行的首屆國家公園論壇生物多樣性保護分論壇上,與會海內外專家學者從跨境區域保護、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等多個角度「支招」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服務功能,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基石,然而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均以令人觸目驚心的速度消逝。」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周非說,「應設定更高目標,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曲線。」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佈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1970至2014年,全球魚類、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種群規模平均下降60%,且消亡速度正在加快。

 「促進跨境區域保護,可實現破碎化棲息地的聯通、維護生物物種基因交換,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至關重要。」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副院長張希武建議,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健全合作機制、實施共同保護行動,實現種群及棲息地整體保護。

 據了解,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森林、灌叢、草甸、草原、荒漠、濕地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其中高等植物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動物佔世界總種數的13.7%;已查明真菌種類佔世界總種數的14%。

 「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變革性的轉變,2030年或更長遠的目標也許只能通過經濟、社會、政治和技術方面的革命性轉變才能實現。」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說,「革命性轉變需要對技術、經濟和社會因素進行根本性的系統重組,包括范式、目標和價值觀。」

 「國家公園模式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本單元。」肯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局代表Charles Musyoki Mutua坦言,(國家公園)在規劃的時候,要把人(原住居民)容納進去,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也是國家公園的主人,並要給他們提供一些機會,比如在旅遊活動當中讓他們參與並獲利。

 來自大貓基金會(Panthera)的雪豹物種顧問Tom Mc Carthy以《全球貓科動物監測與保護》為例,表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同時也應注意到人獸衝突也是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難題,其中監測工作至關重要,並應以監測為基礎針對當地(原住居民)和野生動物的需求實施不同策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