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社區居民話變遷   王澤昊  陳尚才

 秋日的高原,天高雲舒,拉薩河水緩緩從城市旁流過,陽光灑在紅白相間的藏式民居上格外炫目。吉崩崗社區的街道上,商販、市民熙熙攘攘,街道兩側懸掛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一派繁榮和諧景象。

 吉崩崗位於拉薩市城關區,總面積約12.7萬平方米,居住著920戶2762位居民。

 漫步在吉崩崗,平整乾淨的石板路上遊人如鯽,一街兩巷的商鋪窗明几淨,路燈、公共衛生間、社區活動室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傳統與現代交織,讓這裡散發出一種特殊的美,古香古色又清新脫俗。

 經過三次改建,這裡已實現電網入地、環境美化亮化、自來水入戶等,道路硬化、綠化工程也相繼完成,居住環境得到大幅改善。

 85歲的仁增老人在吉崩崗已經住了整整60年,見證了這裡的滄桑巨變。手搖轉經筒漫步在大街上,累了坐在茶館裡喝一杯甜茶,是老人一天中最安逸的時光。

 而在舊西藏,饑餓與勞累是她最深的記憶:「小時候在莊園主家當差,洗衣服、做飯、打掃房子等,經常吃不飽飯。」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仁增從河壩林搬到了吉崩崗,住進了達隆墻大院,成為拉薩市建築三隊的工人。雖然擺脫了束縛,但生活依然艱苦。「那時候住土木房,雨天漏水,一個院子只有一個廁所,整個院子特別臭。」她說。

 吃井水、走泥路,低矮的土屋、零星的路燈……這是20世紀70年代吉崩崗的真實寫照。「雖然是城市,但和鄉下沒啥區別,一下雨坑坑洼洼的地面就積水,整個大院的人要集體出動,盆舀桶擔才能排完水。」吉崩崗黨總支書記邊巴次仁說。

 如今,仁增和老伴洛桑羅布已是耄耋之年。仁增道出了心裡話:「趕上這樣的好日子,我還想好好活幾年。」

 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給群眾帶來獲得感,是最實在的幸福,也是雪域高原幾十年來奮進發展的縮影。

 如今,吉崩崗的居民將教育視為頭等大事。52歲的邊巴次仁告訴記者:「教育是我們這代人的『欠賬』,所以我們特別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窮什麼都不能窮教育。」

 長期以來,西藏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教育均衡不斷鞏固,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5年。

 新中國成立70年,西藏民主改革60年,大河漲水小河滿,社區居民口中的變遷還將繼續。◇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