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十月九日電】(記者金津秀)在東北邊境的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一座古樸庭院裡飄來醇美酒香,這裡有著一度瀕臨失傳的朝鮮族木鍋釀酒工藝。如今,這裡的產品從邊境小城銷往國內外,也將朝鮮族酒文化傳得更遠。
「盤活」這門傳統工藝的,是一個漢族人。一米八幾的個子、壯實的身板,單看外貌,王麗善很難與細膩沾邊。然而在他的酒廠裡,精緻到壁畫的勾勒、鋪路石的擺放,都要做到準確無誤。古色古香的院子裡,墻壁上繪滿朝鮮族特色圖案。站在一幅幅壁畫前,王麗善滔滔不絕地從釀酒起源講到現代工藝。
「朝鮮族酒文化源遠,卻險些未能流長。」王麗善談起創業歷程,原本經營旅遊公司的他,偶然聽說當地唯一一家朝鮮族制酒廠瀕臨破產。他想起兒時聽大人們說,長白縣是為數不多沿襲木鍋釀酒技術的地方,酒廠倒閉意味著這門傳統工藝失傳。「從小看父輩人就著明太魚酌朝鮮族酒長大,得知酒廠要沒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王麗善說。
思慮再三,王麗善咬咬牙,用創業幾年攢下的積蓄收購了酒廠。周圍人都不看好,「接手一個快倒閉的廠子有何用」。當聽說他要繼續生產酒時,人們更是表示懷疑,「一個漢族人怎麼會釀朝鮮族的酒」。
面對種種質疑,王麗善並未氣餒,「砸錢」聘請專家,先從研究酒文化和歷史做起。他堅信,產品開發如飲水,思源才能開流。他又僱了專業團隊,從研發、生產到包裝、設計,改良工藝的同時融進朝鮮族傳統元素。「再簡單的產品也要有它的文化和靈魂。」王麗善常對研發團隊說。
傳統木釀工藝重獲生機,新引進的現代化生產設備保證產品質量和口感。酒廠附近的村民們說,每每佳釀出鍋,隔著幾裡地也能聞見酒香。
漸漸地,王麗善的酒出現在當地飯店餐館,原汁原味的美酒、古色古香的包裝贏得好評。在不久前舉辦的東北亞博覽會上,幾款主打產品吸引眾多外商,來自日本、韓國的企業展商留下厚厚一摞名片。
「漢族老闆」成了釀朝鮮族酒的專家,從敬長輩六十大壽的「回甲酒」,到朝鮮族圖騰「長丞酒」,王麗善的產品可謂面面俱到。鴨綠江畔的新酒廠更成了一處旅遊景點,一圈壁畫觀賞下來,遊客們對朝鮮族釀酒傳統也多了幾分了解。
如今,王麗善和團隊拓展了業務,農副產品、民俗旅遊日益紅火。有人說,差點失傳的朝鮮族工藝被一個漢族人救活了。而王麗善卻說:「都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保護它、傳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