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百萬病歷見證中國醫學七十年 劉芳洲 帥才

 一份病歷記錄著一個患者追求健康的過程,而一家醫院跨越七十年的上百萬份病歷就像是一部濃縮的醫學史,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醫學發展之路。

 位於湖南長沙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有一個存有一百八十八萬份病歷的「博物館」。「記錄者」袁明道在一九四九年進入湘雅醫院工作,如今已是九旬老人。

 一九四九年,當年只有二十歲的袁明道考入了湘雅醫學院,他和一群心懷救死扶傷夢想的年輕人一起,接受系統訓練,寫下治療方案。

 奔走在醫學前線的三十年後,一九七九年,已是作為胸外科主治醫生的袁明道,與科室成員一道恢復重建湘雅醫院的心胸外科。

 「那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醫院除了我,就沒有其他胸外科醫生了。」四十年前的艱辛依然歷歷在目。

 一個人,一支隊伍。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袁明道扛起重擔。「我做了七年總住院醫生,各科室的每個病房都要去看,最忙的時候,連續四十八小時都沒合眼。」他說。

 袁明道的退休時光也是在醫院度過的。退休前,他用手術刀,醫治了上萬名患者;退休後,他手握鋼筆,抄錄、總結了心胸外科五十餘年的住院病歷。

 他整理的病歷就像科室醫生的「口袋工具書」,這本工具書實時更新,對年輕醫生很有參考價值,對整個科室也有指導意義。「成功的病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暴露出不足,失敗的病例中的一些嘗試在未來也許會成功。」他說。

 七十年裡,病歷日積月累,這本工具書亦逐漸成為一部濃縮的醫學史。

 湘雅醫院的病案庫中保存著自一九四九年起的一百八十八萬份病歷,從泛黃的牛皮紙到雪白的A4打印件,醫學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

 查閱神經外科的病歷,一九七七年,一名患有動脈瘤的二十一歲患者,接受了動脈瘤結紮術,手術時間為八個小時。二O一八年,一名同樣患有顱內動脈瘤的五十三歲患者接受了顯微鏡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手術時間縮短為五個小時,患者出血量亦大大減少。

 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李學軍說:「這兩份病歷反映了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時間縮短了。在顯微鏡的幫助下,醫生的手術更加精準,患者的安全系數也提高了。」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介紹,作為中國建院最早、規模最大的現代醫院之一,湘雅醫院的這些病歷記載了中國現代疾病譜的變遷軌跡,也反映了中國現代醫學診療水平的發展過程。

 如今,湘雅醫院利用電子病歷,把病人的手術記錄、圖像信息等與生物樣本信息融合,為病人制定個體化的診療方案,患者迎來了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的時代。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黨委書記張欣說,今天的醫生能夠在病歷七十年的「進化史」中溫故而知新,吸取寶貴經驗並加以傳承和弘揚。

 「我如果能活到一百歲,就會整理病案到一百歲。」袁明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