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澳門行業故事》有感 培正 林芷愉

 時代變,人物風景都改變。昔日繁榮昌盛的舊城區,如今繁華不再,已成人們口中的「老人區」。各種傳統工業,也在歲月的長河裡,漸漸被人遺忘。隨著傳統行業的消失,一間又一間時下流行的商店大量湧入市民眼前。回歸過後,澳門越發繁榮,賭博業發展蓬勃。放眼望去,幾乎全都是五彩斑斕的燈光。置身其中,就彷如置身於黑洞,一不小心就會深陷泥沼,難以脫身。然而,在這一盞盞迷惑人心的霓虹燈下,又可曾有人想起當初純璞、簡單的生活。

 讀《澳門行業故事》,感觸很深。作為一個自小在舊城區長大的小孩,雖不能算得上見證著舊城區的盛衰興廢,但也看著不少陪伴了我大半個童年的商店關門大吉,而一部分繼續經營的商店則逐漸變的商業化,已經沒有了當初醇厚的人情味。傳統茶樓、手工製造業、粵劇、古玩什架現在已「買少見少」。曾經不可一世的傳統行業還是經不起歲月的磨練,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在年輪的碾壓下消磨殆盡。

 世事變遷,百業蕭條。或許一個行業的衰落,一個時代的衰落,代表著另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雖然,傳統行業沒落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但有因才有果。正正因為人們的生活質素提升,就業機會增加,經濟發展增加,才會使人們不願從事一些辛苦的傳統行業。至於澳門開始「成長」的轉折點,是始於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

 作為一個零零後,我未曾經歷過一九九九年的回歸,亦因此對澳門回歸沒多大的認識。出生於富裕社會的我,從小富衣足食,衣著無憂。對我來說,根本無法想像到所謂的「捱苦」、「捱窮」,更何況這根本沒可能發生在現今的澳門上。然而,澳門人所經歷過困苦的生活,其實都在離我們不遠的以前。

 在《澳門行業故事》這本書中提到,曾經於八十年代初十分興旺的十月初五街,在八十年代末時,因為澳門經濟低迷的原因,十月初五街的零售業生意大不如前,令到大量商店相繼歇業,攤檔數量大幅減少。可見,回歸前九十年代的時候,澳門的經濟是如此的一般,人們的生活也比較艱苦。

     書中記述了一位受訪者——尹小姐在十月初五街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小插曲十分之吸引我。尹小姐講述了她小時候因為家境貧困,所以每次跟爸爸去茶樓都只會點一份鹹蛋和兩碗白飯。相比起現在,各式茶樓和酒樓的桌上,盡是些人們吃剩、吃不下、點多了的剩飯剩菜。若是在當時,能吃上這麼豐富的一頓飯,應該也是非富則貴。除此之外,尹小姐還說她跟弟妹們在茶樓玩的時候,會偷偷看一下別人家在吃什麼點心,望梅止渴。在當時,上茶樓也是一種比較奢侈的活動。即使是這樣,尹小姐的爸媽依然會帶她和弟妹們一起去茶樓。一家人圍成一桌,一邊喝茶一邊聊天,和樂融融。

 回歸後,澳門進行了不少改革開放的政策,大大改善了澳門的經濟低迷,促進了澳門的發展,為澳門成為旅遊文化城市奠定了莫大的基礎。放眼未來的同時,亦可回望過去,回望過去的歷史,保護原有的文化,從過去中吸取經驗與教訓,為成就日後而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