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釀酒技術在貧困山村獲得「新生」 譚飛  崔翰超  馬希平

 63歲的王扣祥是家傳水燒酒釀造技術的第五代傳人。

 王扣祥家住甘肅省隴南市成縣黃陳鎮下五郎村。蜿蜒的山路旁儘是蔥鬱的樹木,不時有一、兩片竹林點綴其間,山上還有一股常年不息的甘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賦予了當地釀酒的傳統。

 「從我祖爺開始釀酒,傳到我已經是第五代了。」王扣祥說,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家裡逢年過節總會釀點酒,款待客人,贈予親朋。聞著酒香慢慢長大,二十幾歲的時候,他也學會了釀酒的手藝。

 中國有著悠久的釀酒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和國外白酒的釀造方法不同,王扣祥家傳的水燒酒需要先將高粱、小麥等糧食作物煮熟之後,混入酒麯進行封蓋發酵。90天後,將原料放入鍋內加熱產生蒸汽,最後通過容器進行加水冷卻,就變成了一罈罈佳釀。當地把這種釀造技術稱為「烤酒」。

 威士忌需要橡木桶、玻璃瓶,而水燒酒則需要全程使用陶瓷器皿,方能保證酒中的那一股獨特「焦香」。

 現在王扣祥成了村裡的釀酒大師。雖然下五郎村的很多村民都會釀酒,但是以前這些美酒只供村裡的親朋好友品嘗饋贈,外人無福消受。

 2017年開始,酒香飄出了這個小山村。王扣祥的兒媳李婧發現市面上的白酒大多是勾兌產品,村裡釀造的純糧食酒很有市場潛力,她提出擴大生產規模,將水燒酒商品化的想法。

 到2017年底,王扣祥家剷平了家裡的三畝地,建設了生產車間。山上路窄坡陡,但這阻擋不了創業的決心,李婧硬是用三輪車把車間需要的各類設備和140多個酒缸運了上去。2018年1月,車間正式投入生產。

 通過當地政府的幫助,李婧帶著自家的產品參加了當地于2018年舉辦的年貨節,結果家裡釀的75公斤水燒酒一售而空。

 美酒也給當地貧困村民帶來了新希望。李婧向當地政府申請,把自己的釀酒作坊變成了扶貧車間。在她招聘的20名工人中,10人是當地的貧困戶,工人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

 現在,昏暗的小作坊變成了集釀酒車間、酒窖、包裝車間、發酵室的生產車間,而王扣祥也搖身變成了技術總監。

 「不管用什麼方法釀酒,都要用好糧食、看好工序,釀酒也要對得起良心。」王扣祥說。

 在保證古法釀造的基礎上,引進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讓水燒酒慢慢成了當地酒桌上的「常客」。過去,半個月才能產30公斤的單一純糧酒,現在已升級為年產達10噸以上的多種純糧酒產品。

 2018年開始,王扣祥家的水燒酒開始進行線上銷售。從去年7月到今年7月,140萬元左右的銷售額中,40萬元來自線上銷售渠道。借助中國近年來開展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水燒酒直接在山東省青島市設點銷售。

 「老老實實地釀酒,把手藝傳下去,讓大伙過好日子喝好酒。」王扣祥告訴記者,他要把釀酒的手藝傳給兒子,讓更多人品到水燒酒的「酒香」。◇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