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一個沒有「指揮」的北京樂團 季小波 羅鑫

 二胡、中阮、排鼓、竹笛……在北京郊區的一個平房大院裡,這些中國傳統樂器被一群特殊的年輕人演繹得淋漓盡致,引得聽眾們不禁屏氣凝神。

 「我們樂團有點特殊,除了個別志願者,都是殘疾人士,有的是肢體殘疾,有的是盲人。」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團長劉繼東說。

 三十多萬粉絲、六百多萬點讚量、近六千萬次觀看量……近來,這個演奏中國民樂的殘疾人樂團走紅網絡。

 樂團人數眾多,但沒有指揮。劉繼東說:「因為有成員看不見,所以沒設指揮,但並不妨礙成員們間的默契。」

 二零零六年,劉繼東到北京科技職業學院特殊教育學院任教,走近這些因先天或後天因素致殘的學生。

 「我自己就是殘疾人,非常清楚一個殘疾孩子學習樂器有多難。」劉繼東小時候因患小兒麻痺腿腳不便,特殊的經歷加上年齡相仿,讓他把這些學生視作弟弟妹妹,格外疼惜。

 在校短短幾年,這些孩子付出淚水和汗水,都掌握了一種樂器。從起初合奏時的參差不齊到無言的默契,「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如今,一曲曲「生命的合奏」如同行雲流水,打動人心。

 「王釗患先天性肌肉萎縮,左手及手臂像嬰兒一樣短小,不能正常抓握,可他對二胡特別熱愛。」劉繼東說,後來王釗想了個辦法,把殘缺的手放進弓內,用皮筋套住。

 常人大多右手拉弓,可王釗用右手摁弦,左手拉弓。他的二胡演奏水平不輸常人,成為「反拉二胡」的業內名人。

 「九零後」張志濤出生時就失明了。「起初我讀譜需要其他團員幫忙,而且合奏時總出錯,但大家沒有苛責我,反復一遍遍練習讓我終於找到感覺,和大家形成默契。」他說,「每次演出我都幫著肢體殘疾的同伴拿樂器,他們帶著我上台,我們在平日中形成了互幫互助的習慣。」

 郝文亮自幼失明,平時上台階都需要別人幫忙。排練時,他說找到一個訣竅:「憑藉聽氣息判斷演奏啥時候起、啥時候停。剛開始總出錯,到後來就熟能生巧,和大家形成默契。」

 畢業時面臨擇業,為了延續學生們心中的音樂夢想,劉繼東選擇辭職,組建了山水民樂藝術團。

 樂團組建初期面臨非常大的困難,一個月只有一場演出,入不敷出。後來輾轉多地,依靠愛心人士接濟勉強維持運轉。

 二零一二年,劉繼東帶著樂團回到機會更多的北京。後來的際遇沒有辜負劉繼東的這個決定,他們在「圈裡」的知名度與日俱增:他們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台;受邀走進十多個國家的使館參加中外建交慶祝儀式演出,把中國民樂的魅力帶給更多外國友人。

 「我們感受到理解、尊重、幫助殘疾人的社會氛圍越來越濃。」劉繼東說。

 「二零一八年初,我開通了抖音號,起初傳一些平日排練的短視頻,關注度並不高。直到上傳《雲宮迅音》時,粉絲關注量暴增到八萬。」劉繼東說。

 《雲宮迅音》是中國家喻戶曉的電視劇《西遊記》的主題曲,旋律廣為人知。而由一群身殘志堅的殘障人士演奏的版本,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隨著人氣大漲,這個樂團在社交平台上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

 江西撫州「零零後」男孩小吳在網上看到山水樂團的表演後慕名而來,想拜師學藝。他說:「看過他們的表演感受到滿滿正能量,作為健全人,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對殘疾人的職業培訓力度、提供就業創業平台、拓寬就業創業渠道。互聯網也為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帶來就業創業機遇,不少青年殘疾人借助網絡改變了命運。

 今年發表的《平等、參與、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七十年》白皮書顯示,中國以建立勞動福利型殘疾人事業為目標,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拓展就業渠道、完善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就業權利的實現。截至二零一八年,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達九百四十八萬四千人。

 「未來,我們希望進一步將中國民樂發揚光大,給更多人帶去正能量。」劉繼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