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窗一扇)冀減塑措施陸續有來  阮玉笑

《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已於上月十八日正式生效,坊間反響竟出奇地平靜,未見掀起多少波瀾。但細心觀察便會發現,一些減用塑膠袋的新現象漸漸湧現。超市購物出來,不見了平時理所當然附送的塑膠袋,環保袋應用比例增加,個別沒帶環保袋的人士,若然購物不多,便「赤手空拳」帶走。使用塑膠袋數量較多的外賣,現在也多了「裸拿」的人士,少了一層包着食物的塑膠袋。當然,由於膠袋收費只是一元,大部分人可以負擔,未必「畀唔起」,寧願增加麻煩,相信不少人是出於愛護地球的環保之心,相關付出值得肯定。

膠袋徵費並非新生事物,歐美以至亞洲地區在二零零零年左右皆陸續對購物膠袋徵收一定費用,又或實施限制措施,禁止使用一定厚度的膠袋。但澳門拖至二零一五年才展開限用膠袋的徵費諮詢,延至今年才正式實施,步伐可謂十分緩慢。政府遲遲不肯推行膠袋徵費措施,相信是擔心市民的反彈,但法律實施近半月,幾乎不見反對聲,可見居民為環保所願作的付出遠高於政府的估計。

隨着膠袋徵費措施的順利推行,令我對澳門居民的環保接受度信心增加,事實上,於今時今日塑膠產品氾濫的今天,減用膠袋的象徵意義遠多於實際,畢竟,太多一次性塑膠產品是今時今日的廢膠源頭。故本人認為,政府實可以乘勝追擊,開展下一階段的減塑行動:減用一次性餐具(包裝盒除外)、飲用水膠樽。建議減用的一次性外賣餐具包括膠匙、膠叉、筷子、飲管等,因為大家買外賣很少會直接在街外食用,大多會帶回家或辦公室,這些地方備有餐具不難,無需額外消耗一次性產品,而且很多人也會因所贈送餐具不合用、質量不好等原因而直接棄置。但包裝盒則不一樣,在生活節奏日趨急促的今日,要人人自備食物盒才能買外賣,則有點勉為其難,故限用食物包裝盒的環保政策可以稍緩。至於飲用水膠樽方面,現時政府已在多個公園和休憩區裝設飲水機,方便了有帶水樽的居民,亦有助減少飲品膠樽的廢棄量。期待減塑措施陸續有來。◇   (逢週二見報,歡迎回應hataruan@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