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話檳城  沈翔天

         初次漫步馬來西亞檳城的街道,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步過全白大理石的喬治城地標,咫尺之遙的市中心,全是縱橫相交的長街陋巷。街道頗窄,商店眾多,倘有車輛駛過,行人必須側身而避,與澳門新橋和下環街如出一轍。可能造訪的中國人最多,商店售賣的手信,工藝品及小食,非常符合華人的品味,感到特別親切。

 

        遊目四顧,街頭有一間清真寺,街角是印度廟,不遠處還有一座宏偉典雅的回教寺,而街道中間,則夾雜着眾多中國觀音廟,土地廟,福德祠,宗親會館…….中外建築,華洋密集,與澳門的街道佈局,又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檳城舊城的房屋,通常是兩三層,灰暗低矮,牆漆剝落,外表殘破,缺少粉飾維修,仍保留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光景,與澳門現今新廈林立,簇新華美,大相逕庭。

 

        當然,檳城最獨特,不但澳門沒有,其他地方也或缺的,便是滿街滿牆的壁畫。自從二0一二年喬治城藝術節,幾個立陶宛藝術家開創了街頭藝術,把畫像與實物巧妙結合,天衣無縫。其中,單車少年最維妙維肖,令人津津樂道。及後更添加了大量諷刺時弊的黑色鍛鐵畫,令壁畫蔚然成風。成為到訪遊客按圖索驥,沿街尋覓,拍照留念的旅遊特色。

 

        跨過為慶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皇而建、金冠純白、屹立在車水馬龍中間的關仔角鐘樓,轉入海灣,造訪另一個景點姓氏橋,方知道這原來是伸出海坦的高腳木屋群,由長約五百米的堅固木棧橋連接。居民來自福建,以姓氏宗親分而聚居,橋現存七條,以姓周橋的規模最大,橋頭有座土地廟,香火鼎盛。啊!我立想起,這不就是已變成高廈林立,無影無蹤的澳門林茂塘和大坑渠嗎?檳城把貧民生活區改頭換面,裝扮成旅遊景點,每年吸引過百萬遊客,是否更有長遠眼光,更具經濟效益?

 

        沿海邊直走,發現檳城也有炮台和護城牆,多門古砲橫伸挺豎,拱衛全城。 如今連同城牆,陣亡戰士紀念碑,組成供人參觀的軍事博物館。這與澳門大砲台及媽閣聖地牙哥砲台相若,均能留下緬懷歷史的遺跡。

 

        類似的建築環境,相近的民俗風格,檳城刻意保存的是過去的歷史沿革。儘管市中心建有六十五層的光大購物中心,近郊也有不少洋樓華廈,但仍無法與發展一日千里,今非昔比的澳門,相提並論。究竟懷舊與創新,風景那邊更好,是人見人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