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深處尋「麻」記  姚友明

 臨近春節,在中國西部大巴山深處的陜西省鎮巴縣小洋鎮毛埡村,興民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劉鳳奎還沒有給自己和員工們放假。

 乾天麻加工蒸爐上冒著熱氣,十多位工人們正圍坐在角落的炭火旁清洗天麻。劉鳳奎則坐在另一個房間內,雙手放入自製的玻璃溫室中,熟練地敲碎一個玻璃瓶,將瓶中的東西用鑷子放入另一個裝滿木料的塑料瓶中。

 「我在培養蜜環菌,它是種植天麻必不可少的物料。」劉鳳奎解釋說。

 天麻是一味中國傳統中藥,具有息風止痙、祛風通絡的功效。「現在的天麻更多是一種健康食品,它能爆炒、油炸,天麻粉也能沖水喝。」劉鳳奎說。

 2002年前後,劉鳳奎萌發了種植天麻的想法。但在當時,鎮巴的天麻種植處於低谷期:天麻種子質量大幅滑坡,種植天麻的地塊污染嚴重,新鮮天麻的收購價每斤只有一元……很多人都覺得,鎮巴根本就不適合種天麻。

 劉鳳奎不信邪,看到鄰近的寧強縣和略陽縣有天麻種植,他就去實地探訪學習相關技術,奉行「拿來主義」,但開始也並不成功。

 「鎮巴的降雨量要更多一些,天麻喜水但水分也不能過多,在寧強、略陽,天麻可以在平地上栽種,在我們這如果在平地上種,天麻經常是還沒有長好就已經爛掉了。」劉鳳奎說。

 一邊種植一邊摸索,劉鳳奎發現,鎮巴坡地上的通風透氣條件比較好,也利於排水,在當地選擇15到25度的坡地栽種天麻,效果比較理想。

 每年農曆四月前,劉鳳奎會將培育好的蜜環菌種埋在兩支木棒中間,覆土將它們埋起來,等到農曆九月份時,將木棒挖出,此時經過蜜環菌侵蝕的木棒,被稱為「菌棒」。

 「菌棒」製成後,再將天麻種子放在「菌棒」上面,以60厘米長的10根「菌棒」為一窩,再填上土,過一年之後,就能收穫了。後來,劉鳳奎製作的「菌棒」越來越短,天麻在生長過程中吸收營養的效能大幅提升,天麻的品質和產量都越來越好。

 鎮巴是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在中國的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劉鳳奎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直接帶動當地280戶貧困戶種植天麻。「一瓢水澆開三朵花」,貧困戶與劉鳳奎合作,不僅能獲得土地流轉收益,利用多項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並參與「分紅」,還能在合作社打工,賺取每天100元的工資。僅「分紅」一項,就能給每戶貧困戶每年帶來最少1800餘元、最多超過20000元的收入。

 就算不與興民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直接合作,只要有意願,劉鳳奎也願意免費提供相關技術培訓,並將種植天麻過程中最難也是風險最大的兩個技術環節——培育「菌棒」和天麻育種留給自己,最後用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價格收回新鮮天麻。

 三分鐘包教包會的簡化版天麻種植技術,不僅在鎮巴縣下轄的18個鄉鎮推廣,而且還走出了陜西,推廣到鄰近的四川、重慶等省市。 

 門外白雪皚皚,合作社內卻暖意融融。蒲春樹往盆裡添了幾塊炭火,曾經是貧困戶的他說,如今這日子就像這炭火,越來越紅火了。◇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