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古籍文獻修復技藝有了專屬博物館 王迪

 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近日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揭牌,展示中國古籍文獻的保護現狀和古籍修復背後的故事。「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展示紙質文獻修復技藝為主題的文化場館。」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會長劉惠平介紹說。

 走進洛帶·藝匠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有的遊客拿出手機拍照,有的上手體驗古籍修復工具,有的摘下眼鏡湊近古籍、識閱古籍文字。

 一千一百平米的展區包括了五百多件展品,分為展示和體驗區。公眾不但可以瞭解古籍文獻破損類型和主要修復流程,也可以瞭解杜偉生、徐建華等九位中國當代古籍修復大師的故事和成果。

 博物館設立了善本古籍、古字畫、碑帖、檔案、票據等紙(絹、布)質文物修復體驗區,觀眾可以看到修復師現場作修復示範。展廳內還專設了VR視覺體驗區,讓觀眾身臨其境觀賞古籍文獻修復全過程。

 該博物館發起人彭德泉介紹,修復古籍需要二十多道傳統工序,如配紙染紙、配線、配製漿糊、揭書葉、打書眼、訂線等。而掌握修復技藝的專家大多年歲已高,對古籍修復技藝需要搶救性繼承,便萌生了為古籍修復技藝建立博物館的想法。

 此前,彭德泉等人還發起成立了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這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民營古籍修復單位,是國內二十六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中唯一的民營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