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摧毀孩子的初心——郭爾堡的道德培養(下) 文文

 在之前兩篇都談論過郭爾堡道德序階的第一期與第二期,都是人生初階,約由O歲到二十歲。

 而本文則要介紹他的第三期即道德自律期:

 第五階段:以社會規約為導向,且有尋求功利的含意。常以個人的權利與整個社會的標準,來決定行為的好壞;深切體會個人的價值與意見的重要。此階段的年齡層約是二十至三十歲,正是人生成熟及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段,為了建立自己的事業,即使是進入大學攻讀,也首先要按自己發展的路向來選擇科系。他們為了將來要成家立業,就以利己為出發點和如何致富著眼。所以大學畢業後大部份都以獲得高職厚薪、想得到「屋仔、車仔、老婆仔」為爭取目標,他們就藉著社會規約導向而步上青雲路。這群人是循著正途來發展自己的生命,表面上是正確的,也為眾人所認同,甚至稱羨,可是深入理解則偏向自我,他們沒有觸犯規約,也沒有開放自己為社會人群謀福利,就如中國的一句謬語:「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標準去作為人生目的。

 至於第三期的第二階段是整個理論的第六階段:即普遍道德導向。是經由邏輯思考,普遍而一致的原則作為基礎,判斷行為的好與壞。這些原則是抽象的、道德的,如金科玉律,且非具體的規則;例如正義、互惠、自由的普遍原則,以及平等人權、對個人尊嚴的尊重等。

 這階段是不計年齡的,卻是成熟人格的群體,他們有理想、胸襟闊、有遠見,做人有宗旨,顧及社會大眾的利益,祈求共存共榮就是他們的理念,當中大部份都是有見地的知識分子。有經濟基礎的會放下自己的利益,而為大眾的利益作為重要,也許他們看透人生不過幾拾春秋,把自己所有的與人分享,甚至有信心地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作馬牛。作父兄也從小以正確的方法去教養子女和弟妹,讓他們自力更生,不留財富給後代,避免了對簿公堂的爭產悲劇,把所賺的去博施:建醫院、大學作基金,惠及大眾。更有胸懷大志,貢獻自己的所長和專業,為有需要的人服務,如無國界醫生……。

 生命是珍貴的,能善用來成己成人,看透生命的真諦,悟出「天上雲卷雲舒,庭中花開花落。生命有限,愛心無窮。」的人,就會活出使人感動的一生。多少充滿熱情,獻身的有為青年傳教士,跑到落後的地區,以專業培養貧村窮族的孩子,教以知識,授以謀生技能,協助他們利用地利,開墾荒原建學校,使那被世界忽略的人群得到自力更新的希望,實現他們的下一代成為有用之材,造福社會,福蔭同族。這就是生命有限,愛心無窮的一個幸福族群。

 在上年年未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最初,一位年輕的醫生李文亮早已發出警告,此病毒非同少可,傳染性極強,促使當局發出預防救眾,可是被他人以為誇大作假,並發出警示,作「吹哨人」的這位有先見之明,仁心仁術的好醫生,就在眾人(上位者)的誤會,罹難此肺炎,以身殉職,年僅三十四歲,妻嫩兒子細,還有未出生的在腹內的小生命,已成孤兒。他多才多藝,英俊有為,只是生不逢時,遇上庸才,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甚為可惜!

 人生際遇就是不能估計,有理想有良心的人就是成就道德之士。

 整個郭爾堡的道德培養理論,是人一生的里程碑,其中一步一步的培養,不能疏忽幼小的心靈是要指導是與非,使他們明白對與錯。成長的漫漫長路中,不但要在乎我們遇到的人和事,更要在乎人們在心靈深處所能領悟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要成為仁人君子,萬世留芳,道德的培養十分重要。可惜今日的社會,重利輕義,使人不在道德上成長。尤其是教育制度的偏差,只著重考試成績,使我們這一代的孩子用死記硬背來爭取高分,而不是長養品德,孩子的初心是純真的,要身邊的人去薰陶培養,良心與道德,在他們的生命中要不斷感染影響,有多少父母師長能重視這方面呢?教育下一代成為有高尚品格、正確思想、精細良心,正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他們走過有意義的人生,又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因為這才是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