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的故事

 闊別四年多的香港藝術館去年十一月底經修繕和擴建後重新開館,受到市民和遊客的青睞。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藝術館今年以來多次暫停開放,直到五月初,隨著疫情緩解,香港藝術館再次重新開放。藝術館正在展出的眾多展覽中,最具匠心的莫過於展示藝術館自身價值的「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展覽。該展覽精選藝術館四大館藏——中國書畫、中國文物、外銷藝術和現代及香港藝術中的廿九組星級藏品,其中不乏「鎮館之寶」,這些經典「大作」看似小而瑣碎,卻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更蘊藏著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 眾多觀眾參觀「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展覽。(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 闊別四年多的香港藝術館去年十一月底經修繕和擴建後重新開館,受到市民和遊客的青睞。(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 威廉.哈維的水彩畫《香港仔附近的瀑布》,該畫作大約創作於一八一六年,是香港最早的圖像記錄之一。當年,英國使節船隊曾在南丫島東北部水域短暫泊碇,附近的香港島西南部有一道瀑布,船員乘小舟前往瀑布取水。外國人對香港的認識,可說是由這道水源開始。與這幅畫有關的外國使團之行成了香港歷史的轉折點。畫中的地方是現今香港島香港仔的瀑布灣,瀑布仍在,但水勢因修建薄扶林水塘而大減。(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 外籍觀眾觀看油畫《廣州全景》和《廣州河南全景圖》,這兩幅油畫是創作於一八四0年代的中國外銷畫,展示了十九世紀中期廣州口岸的壯美景色,是罕見而保存完好的大型外銷油畫。兩畫均採用典型外銷畫正面取景的構圖,右邊的畫作描繪了西方商人來華貿易駐留的專區──廣州十三行商館區。(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 觀眾被清康熙御製「十二花神杯」的三月桃花杯吸引。該套宮廷用瓷共計十二件,分別以農曆月份和對應的花卉為主題。胎質纖薄,畫工細緻,杯身一面以黑彩勾勒紋飾,再以鈷藍和其他彩料繪畫代表各農曆月份當令的花木,杯身背面以青花楷書寫上五言或七言咏贊詩句,將詩、書、畫、印融於一體,猶如一部花卉圖册,與詩句相映,蘊含文人雅趣。該套花神杯是香港已故企業家、收藏家羅桂祥舊藏,一九八一年,羅桂祥將十二花神杯連同他的陶瓷茶具藏品悉數捐贈予政府。完整的十二花神杯實屬罕見,現時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少數博物館存有成套。(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 觀眾欣賞價值連城的北宋汝窑青釉筆洗。該汝窑瓷器是香港已故企業家、收藏家羅桂祥舊藏,後捐獻予藝術館。這件筆洗曾被乾隆收藏,底部原刻有一首乾隆御題詩:「趙宋青窑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油,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清人陳瑞安於北京琉璃廠獲得後,因怕藏有御瓷會被降罪而磨掉了題詩。汝窑瓷器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素有青瓷典範的美譽。它的燒製年代極短,並專門供皇室使用。傳世的汝窑器物極為罕有。二0一七年十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與之類似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以二億九千四百萬港元天價成交,打破了中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 北宋汝窑青釉筆洗器底題詩被磨去。該汝窑瓷器是香港已故企業家、收藏家羅桂祥舊藏,後捐獻予藝術館。這件筆洗曾被乾隆收藏,底部原刻有一首乾隆御題詩:「趙宋青窑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油,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清人陳瑞安於北京琉璃廠獲得後,因怕藏有御瓷會被降罪而磨掉了題詩。二0一七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與之類似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以二億九千四百萬港元天價成交,打破了中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 觀眾欣賞吳冠中的代表作《憶江南》。《憶江南》是吳冠中經典作品《雙燕》的姊妹作,與《秋瑾故居》合稱為「三步曲」,見證了吳冠中藝術生命中由具象邁向抽象的探索歷程。畫作以簡約而近乎抽象的塊面結構和黑、白、灰的運用,來表現江南粉牆黛瓦的民居。畫中的房屋與門窗都已化成點、線、面的節奏,體現了吳冠中對抽象美的最終追求。畫面右上方的一雙飛燕和下方代表水波的迴旋線條不但加強作品空間感,同時亦把觀眾由抽象的境界帶回現實。(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