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盆景村種出搖錢樹 楊丁淼 孫雯驥

正趕上嫁接的時節,王廣明忙得閒不下來,儘管年逾古稀,他還要親自上手。在他家的庭院中,大大小小的盆景或鐵幹虬枝,或盤根錯節,姿態萬千,不一而足。

一邊說話,老王手上的活兒也不停,一根根枝條用保鮮膜裹起來嫁接到主幹上,彷彿給樹做了個「錫紙燙」。這是他創新的嫁接方式,可以將枝條延長,不僅能極大縮短生長時間,還為將來造型留下更大空間。

王廣明做盆景五十多年,是江蘇省如皋市顧莊社區最早開展規模化盆景種植的人之一,見證了這個遠近聞名的「盆景村」從食不果腹到全面小康的巨變——憑著一雙雙巧手,顧莊人把方寸盆景做成了奔向小康的「搖錢樹」。

「雲頭雨足美人腰,左顧右盼兩彎半」,以獨特造型見長的如派盆景獨樹一幟,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技法成熟於明清。顧莊正是如派盆景的發源地之一。然而受制於自然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很長一段時間,顧莊人還不能解決溫飽。

「我們這兒是鹼性土地,糧食產量不高,起早貪黑也填不飽肚子。」王廣明回憶,改革開放之前,村裡沒有樓房,一條像樣的路也沒有,花木盆景傳人只能利用房前屋後的土地零散種植,全村掙扎在貧困線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顧莊的生活開始發生轉變。分田到戶的顧莊人很快掀起「家家種樹栽花,戶戶蟠扎盆景」的熱潮。他們騎自行車馱著小樹苗走南闖北,從三三兩兩到成群結隊,從單一種植到多品種經營,苗木規模越做越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顧莊的紫薇、龍柏、羅漢松等連片成群,畝產值已超過一萬元,「萬元戶」大量涌現。

一棵普通樹苗,經過盆景師的修剪打理,移山縮水、氣象萬千。在王廣明看來,盆景如同作畫,只不過是以盆作紙,以樹為墨,價值不在苗木本身,而在於加工創作,因此盆景也有「低風險、高回報」的特點。

王廣明告訴筆者,他每年盆景種植的收益在一百五十萬元到二百萬元。當地人把盆景看作「綠色銀行」,「今年賣不掉,明年長得豐滿了,收益反而更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