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口)成就孩子們想成為的人  泳藍

 在收費影視頻道仍未普及的年代,免費電視的節目內容和演藝人都能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香港上世紀七八十年不少系列的電視劇集、處境實況劇和兒童節目,都對港澳地區現在已屆中年的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回憶,譬如《四三零穿梭機》、譚玉瑛姐姐、後來成為影星的梁朝偉和周星馳等等,至今談起仍是教人津津樂道。

 港產的兒童節目內容多是以消閒娛樂為主,華人社群亦鮮有將世界或社會大事帶入到兒童生活之中,相比歐美地區著重從小教育及灌輸社會德道價值觀,造就了費雷德·羅傑斯(Fred  Rogers)成為了上世紀美國兒童節目的始祖及佼佼者,他在超過千集的節目中表現其對孩童的尊重態度,大半生在電視圈的經歷,也被製作成了紀錄片《願與我為鄰》(Won’t  you  be  my  neighbor?),教觀眾認識這位傳奇人物對美國社會在不知不覺間產生的影響力。

 原是志願成為牧師的費雷德,在六十年代某次大學假期中認識到當時的新興科技產物——電視機,及後忽發奇想,希望透過電視進行他的宣道工作,因此僅以微薄的費用製作出《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們》,節目裡的費雷德總是面帶微笑,以輕鬆愉快的心情步入攝影棚的家居場景,在換上一身便服之後,便在布偶的虛構世界和費雷德的真實世界中宣揚正面的生活訊息。由於費雷德對每次節目訊息選材的大膽創新,令到這個原以兒童觀眾為主的節目,也逐漸受到成人觀眾的關注,因為節目中並不會因為「保護」兒童而畏首畏尾,因應著美國經歷戰事、道德衝突和社會事件,節目中加入了戰爭與和平、種族歧視、包容平權、反對盲目崇拜超級英雄、探討死亡等等、那些一直只會在成人社會才會討論的議題,費雷德一直堅持兒童要對自我價值肯定、不必流於無意義的大眾認同,當時有指他已經成為了某個年代的社會道德觀代言人,雖然費雷德對此不以為然。

 可悲的是,美國遭到「九‧一一」恐怖襲擊、社會上對兒童成長的培養趨於勢利,均無時無刻在衝擊著費雷德,甚至在他撒手塵寰的一刻,竟然有民眾對費雷德的人生態度表示懷疑,認為他是同性戀者、電視上表現的完美微笑只是裝扮、節目中穿上溫暖的毛衣只是為了掩蓋手臂的刺青等等。

 筆者固然無法為這位素未謀面的人物的個人生活作出任何批評,然而可以確信的是,過去美好的道德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正在不斷因為社會的進步、意識形態的變化而被醜化、被扭曲。現實生活中的真與假,已經被媒體的氾濫資訊變得模糊,好像費雷德般一字一句、在電視節目中將真善美傳遞的手法,不但已被評為過時,而且也教人對這種真實抱有懷疑。如此這般,是否只有堅守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似乎才是能在芸芸濁流之中不致被淹沒的方法?記錄片中多次提及「要尊重孩童,不是要他們變為我們想做的人,而是幫助他們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更是值得現今成年人們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