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舒曼作品漫談  樂飛

 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是性情中人,透過其大量鋼琴作品,可知他在音樂中傾注了豐富情感,鋼琴是舒曼擅長的樂器,他運用鋼琴得心應手,刻劃情、境的手法十分高明,其用情之深刻、含蓄,風格之優雅、細膩,實非言詞所能表述。

一位樂迷朋友早陣子沉迷於舒曼的《C大調幻想曲》(Fantasy in C Major Op.17),和我一起分享了多個版本,他聽得很用心細心,對每位鋼琴家的詮釋,分析可謂抽絲剝繭,見解亦讓人折服,朋友對此作的熱情也影響了我,令我從新認識舒曼這部傑作。

《幻想曲》是舒曼與克拉拉苦戀時創作的三樂章鋼琴曲,完成後在兩人終成眷屬時發表。舒曼對克拉拉的愛慕,起初因對方父親的反對而陷入痛苦糾結,他把當時這種既熱情、又不安的情感融合在這部作品中。他在給克拉拉的信中表示:「第一樂章是我寫過最熱情的樂曲——那是因你而起的深沉嘆息。」舒曼的濃情雖然熾熱,但透過其充滿文學手法的筆觸,曲中情感表達得深刻而雋永,極堪咀嚼回味。

聆賞過多個版本後,發覺此作在眾多鋼琴家指下可反映出不同的特色與意涵,韻味各異,例如,Horowitz的激情勃發,Moiseiwitsch的抒情如歌,Arrau的深刻沉穩,Richter的理性,Brendel的內斂,Pletnev的浪漫,Sokolov的嚴謹,等等,都各具感染力與說服力。舒曼作品潛藏豐富的內涵與意境,有待我們一一發掘及解讀。

舒曼作品之美,似乎總是和鋼琴分不開,除了鋼琴獨奏曲,他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包含鋼琴的室樂作品、以至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亦同樣表現沁人心脾的美感。這種創作特色讓人想起另一位擅長鋼琴的作曲家——和他同年出生的蕭邦,然而,舒曼作品明顯深沉內斂,毫無獻媚、浮誇之嫌。只能說兩者創作的出發點和目標存在區別。

蕭邦沒寫過交響曲,舒曼卻有四部。很多評論認為,舒曼並不熟練管弦樂法,其交響曲的音樂表現力不足,相對於他的其他作品,這四部交響曲屬較平凡之作。後世音樂家有感舒曼交響曲創作技術上的不足,把它們的管弦樂配器重新編寫,筆者也聽過Mahler再配器的舒曼交響曲錄音,但感覺與原作差不多。

基於「先天缺憾」,舒曼的交響曲成為吃力不討好的一類作品,演奏得精彩吸引並不容易。指揮家演繹舒曼,除需擁有特強的控制能力,也講求獨到的處理手法,Karajan、Bernstein及Sawallisch等指揮家,都成功解決了詮釋舒曼交響曲的難題,當中又以Wolfgang Sawallisch(1923-2013)的表現最突出。沙瓦利許帶領德勒斯頓國立管弦樂團錄於一九七二年的版本,是舒曼交響曲的參考名演。他的演繹以德、奧傳統手法作基礎,風格嚴謹,並利用彈性速度激化作品潛在的生命力,在強調樂曲動感的同時,音樂層次、枝節交代鉅細無遺,作品本身的缺憾,似乎變得蕩然無存。豐厚柔順的音響,更增添此套唱片的魅力。

最近我亦陶醉在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c 1914-1996)的版本中,庫貝利克曾兩度灌錄舒曼的交響曲全集(分別於一九六零年及一九七九年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兩次錄音皆為水準之作。對比起來,他更注重作品中的活躍動感及華麗色彩。

DG為紀念舒曼出生二百周年於二零一零年推出的35CD專輯,輯錄了這位浪漫派作曲家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交響曲、協奏曲、合唱曲、藝術歌曲、室內樂及鋼琴獨奏作品,是頗全面的舒曼作品專集。其中全套交響曲選了Gardiner指揮Orchestre Re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的版本。值得一題的是,一部在舒曼生前從未發表的交響曲Zwickau(WoO29),以及第四交響曲的一八四一年原版(現時流行的是一八五一年的改寫版)均被輯於此集中。至於《C大調幻想曲》則選了Maurizio Pollini彈於一九七三年的錄音,是理智與激情兼備的好版本。

澳門樂團將於本周五上演舒曼的《春天交響曲》(第一號交響曲)。基於新冠疫情,很久沒聽音樂會了,想起能重返音樂廳欣賞《春天交響曲》,內心不禁雀躍,藉著曲中春回大地的強烈信息,殷切期望疫情快快退卻,大家可重新開始正常的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