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裡,一個人出生時所屬生肖,剛好與本年的生肖相同,便稱為「太歲相同」,民間則稱為「犯太歲」,一般犯太歲之年,大家都容易感到諸事不順,身體多病,事業多困厄,大多會拜太歲,祈求平安。原來,在日本也一個差不多的習俗,稱為厄年,傳聞在平安時代,當時貴族間也流傳「自己生肖本命年就是厄年」的說法,運勢每12年輪轉一次,厄年是人生裡最容易遭遇厄運的年齡;比較有趣的是,男女的厄年年齡是不相同的,男性為25、42、61歲,女性則為33、37及61歲。此外,歲數是以虛歲計算,便是將出生視為一歲,之後每逢過年再加一歲,若不清楚,可參考神社的厄年對照表。
對於厄運之年,日本人一般的態度都是謹言慎行,不做出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到神社除厄消災,請求神明庇護,希望減輕災厄。對於生肖本命年,人們會稱為「本厄」的厄年,本厄的前年是「前厄」(災厄的前兆出現),後年則為「後厄」(災厄出現的可能性逐漸減低),是三年內都建議小心疾病災難;當中男性42歲,女性37歲的那年,稱為大厄,如字面意思,就是特別容易遭遇厄運,其前厄及後厄之年,也需特別小心。一般遇上厄年,可以到寺廟或神社進行厄除或拔等除厄消災儀式,兩者目的相同,只是稱呼不同,儀式多在前厄那年的年初進行,信眾會前往寺廟或神社祈福,取得護身符,並且按年齡敲鐘若干次,也可獻出個人隨身物品或手帕,完成便可驅除厄運。除厄的儀式,會因應每個神社或寺廟而有所差異。厄除和厄拔等儀式,也可以被視為一種驅魔儀式,若所到地方,遇上有人去世,也可以厄除或厄拔儀式來作淨化。
雖然厄年一般給予人們不好的印象,事實上,厄年原本被寫作「役年」。男性到了這個年紀,很多人往往會在神事祭典上擔任神轎的抬轎手或輪流協助「宮座」等光榮的職務,再者,參加祭祠工作,不能輕易受傷或生病,擔心會影響祭祠,所以都會進行齋戒,逐漸地,這樣的想法便演變成為厄年的禁忌觀念了。女性方便,由於生子及照顧小孩是生命裡很重要的任務,因此會將19歲及厄年結束之後的33歲視為役年,作為慰勞身心和慶祝厄年的結束。所以,厄年也具有轉機或改變的意味,大家別只往負面去想呢!
關於厄除,還有一個相關的旅遊境點-「厄除町」,位於伊勢神宮內宮入口處的一條商店街,過去,「厄除町」指伊勢神宮周圍的繁榮區域,是參拜者嚮往之地,江戶時代每年都有不少人來訪,當時被稱為「御師」的人在此地為旅客驅邪、表演神樂,後來便被稱為「厄除町」了。◇
圖片來源:網上
https://sweetmoonblog.wordpress.com
https://www.facebook.com/MiracleLife.Cheri
https://www.facebook.com/sweetmoonspiritual
https://www.facebook.com/artcheri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