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心理學家馬斯洛 (Maslow) 提出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認為歸屬感是人類第三層次的基本需要,比安全感更高一層次。如果能活躍地參與人生,與其他人有正向的連結,這些人會比較快樂,身心也比較健康,抵抗壓力和面對逆境的能力會較強。相反,長期處於孤獨和被社會排斥的人,其健康狀況一般較差,身心的復原能力亦較低,正能量的發放也較弱。
連結感 (Sense of connection) 是感覺能與別人連結在一起,建立互相支援和依附的關係,包括:親情、友情、工作同事、街坊鄰里、其他同好、社區和大自然。這些連結是非常重要的,它們是生活的支柱,也是平安與快樂的泉源。培養社會關係對我們的自我認同、自尊與歸屬感都十分重要。大家關係良好,就能擦出火花,釋放正能量。
每個人都是社區、環境和文化的一部份,人必須與別人和世界建立連結,才不會成為孤島,不會感到孤獨。建立連結的最佳方法,不是大聲高呼,而是細心聆聽。可是一般人很少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多半以非言語方式表達他們的訊息,例如:語調、手勢、表情等。能用心聆聽是使人最接受的表達方式。
心理學家阿德勒 (Alfred Adler) 曾經打過一個比喻:當人赤身露體以嬰兒的狀況來到這個世界,好像是獨個兒被關在黑暗的囚房裡的犯人一樣,叫天不應、叫地不聞。這位囚犯每天都在敲打牆壁,不停地發出訊息,甚至高聲叫喊,「有人聽到我嗎?」有一天突然聽到微弱的回饋訊號,很清楚地表示:「是的,我聽到了!」就是這麼簡單的回應,對!只是一句如此簡單的回應,便立刻感到自己並不孤單,不用害怕,並有勇氣擺脫孤獨的感覺。
人渴望表達,更渴望被聆聽,人需要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如果不能夠表達 (Express),那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便壓抑下去,沒法排放滲透出來,這是會造成分心和焦慮,甚至憂鬱 (Depress) 。
當處於精神痛苦時,如果有人肯聽你傾訴,而且在聆聽的過程中,不作任何褒貶或評判,也不試圖改變你,不代替你承擔責任,這時你內心的緊張會消除,你可以盡情地、自由地說出你心底裡的一切,包括:悲痛、恐懼、迷惘,也包括你平時不會宣之於口的秘密。更奇妙的是包括一些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而關於自己的事情。所以聆聽是一種很有效的心靈藥物。對!如果你的孩子遇到難題,找你傾訴,你只需要專心聆聽,不分心走神,甚麼東西都不需要做,只是留心聽他,毋須給予任何建議,亦毋須附加甚麼成藥用品,只是聆聽,讓他盡情地說,你只是靜靜地聽,正能量就會自然發放。他內心的困擾、鬱結就可以得到抒發。(讓孩子活得充滿正能量系列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