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的人 ——讀《孫中山全集》有感    濠江 黃子夏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無數年後,那個拄著拐杖,在風雨中行走的醫生,該是如何形象?有人說,他從遙遠的地方背著一座山,煢煢而前行,雖不曾見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說,他在雨中又哭又笑,摸爬滾打於石上的河灘裡,雨、血早已分不清;還有一些人說,他左手分明拖著崑崙山,右手的拐杖揮向每一個人靈魂深處,而他無聲地嘆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是黃河和長江之間洶湧澎湃的驚濤。

 讀完《孫中山全集》的我,想說,他有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名令人仰望的「醫生」。他救死扶傷,救國救民,一個長著民族民權民生之筋骨的「醫生」。他有一個清澈的靈魂——天下為公之魂。

 孫中山先生,自幼就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翠亨村,前往香港學醫,並成為西醫醫師。後來,他又前往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1905年又成立了同盟會。在辛亥革命過後,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1925年,因為癌症,死在了北京。直到死去,也沒有回到他的故鄉——翠亨村。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都是在奔波和忙碌中度過。他的偉大,並不在於經歷了兩袖清風白手起家之艱,亦不在於避開了九死一生之險,更不在於熬過了十次慘敗之難,而在於明明可以求得一把手術刀帶來富貴與平安,卻偏偏要把手術刀折斷,用沸騰的鮮血喚醒國民!

 我的童年和孫中山先生有著那麼一絲一縷的關係。孫先生出生於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而我的家鄉也在中山。每逢節假日,時間允許的境況下,我都會回到中山,看看這個城市,這個讓我感覺到「家」這個概念的城市。中山帶給我許多東西,有一股書香氣。正是因為這種書香氣息,讓我從小就喜歡看書,抱起一本書,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甚至吃飯也要拿著看。

 從小愛看書的習慣,也讓我喜歡質疑那些官方答案。我的思維,和孫中山先生多少有那麼一點相似,不喜歡走別人早就給自己鋪設好的道路。

 我從小跟隨母親在中山接受教育,彷彿與生俱來帶著這個地域的基因,骨子裡自有一股倔強。而這種倔強是孩子氣的倔強,今天看來,這是一股傻氣。

 年幼時去上學,是哭著去,哭著回。無論如何都不肯進校門,只要看到母親一走,我就嚎啕大哭。母親無奈,只能把我帶回家——今天看來,這種倔強真是「傻」! 

 至今記得,五年級的時候,學校曾組織我們級去五桂山國防參加軍訓。但是我當時卻十分害怕離開家這個舒適圈,便把自己弄生病請了假沒去。當我看到同學們一個個興奮的爬山,一起玩耍,一起訓練,我又不禁羨慕不已——倔強的逃避!

 若是能重來,我一定會參加這種有意義的活動,而不是選擇逃避。

 可是,過去的只能隨風而去,人總是要向前看的。當你因為錯過生命中的一份完美而止步不前,捶胸頓足時,未來那數不盡的幸福正在等待你的來臨。

 後來我來到了澳門,一個陌生的地方。從一開始的對這個城市一無所知,到現在的談起澳門就頭頭是道,從一開始對同學們心存戒備,到現在和大家暢談古今,我逐漸融入了澳門,接受了澳門。

 然而,我始終是個異鄉人。倔強的個性,往往讓我處處受挫。而很多時候,我只能被迫著墨守陳規。學習總是跟著標準答案去走,沒有自己的思考,這是我所憎惡的。

 我時常在想,我能不能脫離種種標準答案呢?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沒有標準答案可抄,在荊棘密布的舊中國,他還是開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儘管這條道路還並不寬敞好走。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也希望自己在學習迷茫的時候,能夠邊走邊思,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讀完《孫中山全集》,我明白了四海為家的道理,「既來之則安之」。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那我就一定要往下走,無論路的盡頭如何,我也只能一直往下走。

 我這個異鄉的人,也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去爭取改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