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學生」在延安探尋中國革命聖地故事 姚友明 趙英博

 「白求恩醫生是我崇拜的人」「如果沒有早期領導人的努力,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4月中旬的中國陜西省延安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中,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留學生們站在革命歷史遺跡前,用並不太熟練的普通話交談著。

 他們有人認真聽著講解,有人耐心拿筆做記錄,還有人在史沫特萊、白求恩等國際友人曾到過的地方駐足。

 在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這支由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盧旺達和老撾等10個國家和地區共23人組成的留學生隊伍,在毛澤東1946年8月6日會見美國記者安娜·斯特朗的地方,認真聆聽講解員介紹當年二人會面的情況。

 「當我聽到毛主席按照中國人的禮儀將『坐北朝南』的高位讓給斯特朗時,我覺得他非常紳士。」來自中非共和國的留學生杜牧同說,還有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很多分析,都說明他是一位非常偉大且富有智慧的人。

 在史沫特萊曾居住過的延安鳳凰山革命舊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老撾籍留學生蘇子軒對這位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在延安的事跡感觸頗多。

 「史沫特萊在延安發動了滅鼠運動,還把交誼舞帶到了延安,她是對中國友好的外國友人,我也是。」蘇子軒說。

 蘇子軒聽說史沫特萊去世後,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很感動。「中國人聰明、友好且善良,我覺得這是中國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蘇子軒說。

 1938年初,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胸外科專家白求恩率領一個醫療隊攜帶價值5000美元的醫療器械,來到延安,主動要求奔赴抗日前線。在冀中前線,他不顧日軍炮火威脅,4個月內行程超過750公里,完成手術300餘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傷員1000多名。

 「看到白求恩大夫最後因救治傷員感染敗血症去世,犧牲在抗日前線,我很難過。」哈薩克斯坦籍留學生張諾說,「在反法西斯戰爭時期,全世界有正義和良知的人們已經結成了命運共同體,為正義而戰。現在,中國正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希望自己畢業後能成為哈中兩國的友誼大使,為兩國共同發展盡一份力。」

 延安被稱為中國革命聖地,也被視作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他的名作《西行漫記》中,就曾向世界展示過延安的「東方魔力」。

 「延安在《西行漫記》中曾被斯諾形容為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如今中國各地與書裡描繪的情景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巴基斯坦留學生孔昊說。

 「之前也看過介紹中國扶貧和國家治理的書,有些內容看不太懂,這次來延安,一下就懂了。」孔昊說,畢業後想從事巴中兩國交往的工作,把自己的祖國也建設好。◇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