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小憩)跨越苦難 邱文

 不經意間,發生於二零零八年的汶川大地震至今已十三年,當年重災區的多個地方遭受摧毀性破壞,震後不少地方通訊、道路與外界隔絕,成為「孤島」,益增搶救難度,令人們憂心忡忡會延誤救援黃金時間。而震災釀成近七萬人喪生,三十七萬多人受傷,我們以舉國之力搶救、支援,一幕幕往事,如今回看,仍歷歷在目,猶有餘悸。

 中華民族面對災難,總以堅毅意志、樂觀態度、攜手積極應對,正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災後重建,各地配對,終以眾志成城力量,原計劃三年完成重建,竟能加快進度提前以兩年基本完成,舉世矚目,足證國人在苦難面前,不會給傷痛覊絆,流於悲情;反而,在傷痛中緬懷死難者以外,會為生者追求生存發展,創建幸福,為國家民族提升發展而不懈努力。這種民族性,亦印證了二零二零年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封城」上。

 能夠認清國家民族個性特質,國人才能更好發展自己,同時,亦即推動社會整體前行,突破障礙、苦難,不會停留於痛苦之中喪失前進動力。此所以,每當不幸遇上災難,總能激發起社會、國家民族團結一致的凝聚力,擺脫困厄和傷痛,化悲憤為力量,得以高速發展,扭轉「命運」,開拓新生。

 俗語說「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也印證了人生、世事無常。中華民族總是以敬畏心態看待無常、災難的考驗,能夠積極進取,從做好預案以防萬一,到遭受打擊,立即爬起來繼續前行,所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強頑的生存發展意志,可以扭轉「現實」、「命運」,為自己、國家民族創設有利條件,開拓新生活、新發展空間。我們,是以這些變化、成績來告慰亡者、先賢,來教育後世,只有勇於闖過去,才能一步一腳印開出新天地。

 十三年如彈指間,汶川大地震發生的五月十二日,國家更列為「防災減災日」提醒國人,大自然雖變幻莫測,但人可以加強防患意識,做好應對方案,一旦災害發生,將人命財產損失降至最低,這,才是對生命的尊重,對逝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