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香港航天教育 須有「中國特色」將大有可為

 【香港中通社六月二十四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阮曉)國家航天專家大規模組團近日走進香港校園,引發香港青年學生的熱切關注。香港航天航空領域學者二十四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認為,香港的航天航空教育仍有巨大提升空間,本地大學未來應擺正位置,置身於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的大環境中發展,將大有可為。

 近年來,香港多所高等院校從無到有,開設與航天航空相關的教育課程。

 二0一五年,香港科技大學建立了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包括航空航天工程學專業,旨在讓學生了解空氣動力學、飛行器結構、飛行器動力學及控制、航空航天推進、材料、氣動彈性及跨學科設計等多個範疇的基礎知識,從而有機會在航天航空及相關工程領域發展。

 參與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等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香港理工大學,自二0一六年開始為本科生提供航空工程學的學位課程,學習範疇涵括工程及科技運輸及物流,旨在培養航空業專才及工程師。

 香港大學物理學系則在二0二0年開辦「太空科學碩士課程」,冀培育新一代的太空科學專才和工程師。

 現時香港航天航空教育處在甚麼水平?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欣認為,與內地航天航空領域內的教育及科技水平相比,香港的航天航空教育仍有較大差距,亦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主持建立科大航空航天工程學系的張欣,曾就職於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亦曾任空中客車公司航空工程講座教授及飛機噪音技術中心主任。他介紹,科大的航天航空專業自二0一五年九月正式開始招生,現時有一百一十七名本科生。

 在基礎課程設置方面,張欣表示,內容均與航天航空領域直接相關,「十分硬核」,呈現出傳統的航天航空工程結構。這得益於學系網羅了來自海外及本地培養的頂尖學者,涵蓋如空間新型結構、航空工程大規模計算、綠色航空、新型飛行器設計等眾多不同領域。

 「但無論從體量上,還是水平上,香港和內地的航天航空教育,都不可同日而語。」張欣直言不諱。

 他說,內地的航天航空科技和教育都發展得非常好,高等院校匯聚眾多資質優秀的年輕學子。無論是傳統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傳統航天航空名校,還是近年來崛起的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也建立起較為完備的航天航空專業。

 張欣認為,航天航空事業是需要巨大投入的國家行為,中國的航天航空事業現在處於蓬勃發展時期,不是夕陽工業,也沒有「轉型」問題,大方向很激動人心,很有吸引力,也很有前景。

 「香港航天航空事業發展的好與壞,與祖國航天航空事業發展的好與壞,密切相關。」張欣說。在如此背景下,香港的大學系統發展航天航空教育,必須要有「中國特色」,若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置身於國家發展航空航天事業的大環境中,將會大有可為。

 他以理大參與國家航天重點項目為例,指出其與國家航天科學家團隊建立起良好合作,取得較好成果。而科大近年亦與內地眾多學術、科研及商業機構,建立起緊密合作,共同開發重點項目,相信未來在綠色航空、飛行器環境降噪等方面會有廣闊發展空間。

 張欣同時指出,香港在不同歷史階段都扮演著內地與海外之間「橋樑和窗口」作用,國際聯繫相較於內地同行仍有優勢,能吸引良好的師資與生源,香港未來的航天航空教育及科技才能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