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和愛情的抉擇   圖文/汪秀紅

 在直連不經過任何人家的晶片卡時代,那個從巷口走到巷尾,與街坊鄰居面對面聊生活打招呼,相處的人情溫度正在慢慢消失。我們都習慣了冷漠,把自己鎖在門內,居住的地方有足夠的隱私,彷彿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放鬆,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所拉開的距離,想要擁有的隱私卻矛盾地在社交網路平台選擇公開,就像我們的麵包和愛情。普魯斯特只需要兩個牛角包和一杯咖啡,就寫出了華麗大作《追憶似水年華》,而我們離開麵包的世界越遠,越想在虛幻的空間讓不了解、甚至不認識你的人知道心情故事。

 因此,越是邁入年老時期,我越喜歡逛街到麵包店,在裡面轉悠,只為了擺脫現實世界,看看櫃檯裡一盤盤形態各異、胖乎乎的麵包,被刷上油,「穿戴」奶油、水果、肉鬆、抑或火腿的模樣。空氣中瀰漫著淡淡奶香麥香,許多周邊的居民順著香氣尋味麵包店,掏錢買上幾個,愉快地想像著在晚餐或者隔天早餐食用的情景。世人對於麵包的喜歡,已遠超越黑奴時期填飽肚子的需要。

 如我這樣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朋友喜歡吃麵包,因為老人吃麵包後,體內會分泌胰島素,用來「清化」麵包中的營養成分。在氨基酸的代謝中,被保留下來的色氨酸具有催眠作用。另外,老年朋友每天早上吃麵包配牛奶,這樣的傳統發酵食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發酵麵包有利消化吸收,這是因為酵母中的酶能促進營養物質分解。麵包有一種叫法:「人造果實」。西方人愛吃麵包,不亞於國人愛吃包子大餅油條。麵包對於德國人,就像米飯之於中國人。好麵包能果腹,也能把人的情緒拉到山頂,調劑平淡乏味的生活。

 世上麵包五花八門,國界分為英式、日式、法式和丹麥式,夾餡也有上百種,隨意搭配口味各不相同。麵點師將小麥粉和水揉面,發酵,揉捏成各種形狀,然後烘烤,這是麵包最基礎的做法。改良版裡會加牛奶雞蛋,還可加入不同比例的黑麥粉或全麥粉,製成粗糧麵包。

 丹麥麵包酥香鬆脆,是因添加非常多的黃油導致油脂含量高,常見的牛角、可頌和吐司。黑麵包是俄羅斯人餐桌主食,也叫黑列巴,由麵粉、蕎麥、燕麥等原料烘烤製成,深色宛如中國的高粱面窩窩頭,切片口感酸鹹,有些人以為是粗劣食品,但黑麵包極富營養,易於消化。但大多數麵包都是甜的慰藉人心,可以寄託世人對於生活的憧憬,驗證那句話:麵包會有的。

 而麵包總是與愛情緊密相連,兩者都是永恆的話題。而在麵包與愛情的鬥爭中,死了多少對情侶?傷了多少癡情漢?兩者抉擇,許多人會選擇前者。是現實,讓他們選擇麵包,拋棄愛情。麵包是必需品,而愛情是奢侈品。

 北上廣深的一線大都市的許多人,最終在麵包與愛情的抉擇中分道揚鑣。在別離的日子裡,兩個人努力不迷失在都市的繁華與喧囂,在孤獨中隱忍、堅持、奮鬥,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甜蜜蜜》中張曼玉與黎明飾演的那對情侶不是不相愛,而是要理智,在麵包與愛情面前,兩個人都選擇前者。麵包是愛情的基礎,沒有麵包,愛情虛無縹緲。

 究其根源,麵包與愛情,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