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被隱藏的原產地  向南

 我一直想知道香港的牛奶產地在何處,最近便有報道指幾乎全來自內地農場。幾十年老字號的奶商,原來也不過是做零售,所謂香港生產,只是香港包裝。港產、國產其實沒分別。

 食品標籤再詳細,其實也隱藏很多資訊。在超市看到那些加了醃料、方便料理的肉類,標籤全部標明澳門生產,但澳門何來畜牧業?肉的產地沒有標出來。食品工業科普影片《毒食難肥》中指出,即使我們跨越半個地球找產地直送,以為可以買到美國、英國或其他歐洲國家生產的雞塊,到最後還是巴西雞肉。

 以前,我對國內食品避之則吉,直到我發現自己喝的是西江水、吃的是特供蔬菜,甚至肉類也是國家配給,這些特供品都經過特別檢驗,品質其實很有保證,自此便不再主觀認為國產品都是黑心品了。事實上,內地現在絕不缺想花錢買更健康和優質食物的人,內地食物生產業的高度競爭,網紅直播開箱和食評興起,讓有品質的食品已得到更多關注、能獲得更高銷量。我那位每天透過內地直播購物的同事便說,家裏吃的現在全是網購回來,比本地很多標榜外國貨的超市選擇更多、價格更低、質量更好。

 在全球食品產業中,其實消費者不易知道在台灣買到的保健品,原材料是否來自內地;挪威包裝的海產,是否也來自中國水域。正如美國生產的雞塊來自巴西,原材料產地永遠取決於價格。除非食物在購買時仍在當地生長,否則消費者是很難真正追蹤到原產地。黑心食品是全球化問題,往績無法評定一個地方產品目前的狀況,因為政府或企業自身的監督,一下子就會改變品質。因此,消費最好還是輪着吃不同供應商、不同產地的食物,讓自己能有所比較之外,這樣即使食物有害,也不會因長期吸收而引致身體更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