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巷陌深處的蒼蠅小館,或是入選米其林指南的星級餐廳,要想在成都街頭檢驗一家川菜店是否正宗,莫過於點上一份川人家家會做的回鍋肉。
成都,這座被聯合國授予的亞洲首個「世界美食之都」,實為「好吃嘴」與手藝人的相互成就。食客們不會吝嗇一兩個小時的路程,穿城尋一份夾著紅油耳片的酥脆鍋盔,或是一碟剛從辣鹵鍋中撈出的老媽兔頭,自然也不乏用一生心血與一道菜「較真」的大廚。
在一家打著「三代人都愛吃的回鍋肉」招牌的川菜店內,廚師王加強正為徒弟演示回鍋肉的做法。
見方塊子的二刀腿肉合著薑蔥、料酒、花椒慢煮至七分熟後撈出,切成銅錢厚的薄片回鍋爆炒,甜紅醬油、郫縣豆瓣賦予靈魂,升騰的煙火氣中,肉片在高溫下捲曲成「燈盞窩」狀,再撒上一把脆嫩蒜苗,為這道色澤油潤的菜餚添上一筆爽意……
「學的第一道菜就是回鍋肉,第一次挨打是因為回鍋肉炒慢了……」與回鍋肉「死磕」30年的王加強至今仍收藏著老校長手寫的回鍋肉菜譜。在他看來,回鍋肉易學難精,除了要嚴格掌握煮肉的火候,回鍋過程更需行雲流水般控制在兩分鐘左右,用猛火逼出二刀肉(指切掉豬尾巴那圈肉,靠近後腿的部分,因為是第二刀,俗稱二刀肉)的軟糯、焦香,入口化渣。
「香味四溢,肥而不膩」,是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在《川菜》一書中對回鍋肉的品評,她還稱贊中國人「精通烹飪肥肉的藝術」。
這種「精通」不僅體現在製作,也體現在選材上。在王加強看來,回鍋肉之所以用二刀肉而非五花肉,是因為後者更適合做「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粉蒸肉、紅燒肉,而前者更適合回鍋的「猛火快攻」。
隨著時代變遷,回鍋肉的食材搭配也早已不局限於蒜苗,苕皮、鍋巴、土豆、豌豆、秋葵、豆腐乾等都可入鍋,與二刀肉片熱辣共舞。成都城南郊區一家主打回鍋肉的小店,因廚娘炒得108道不同搭配風味的回鍋肉,備受食客青睞。
「如果嚴格按照最早的菜譜,做出來已經沒法吃了。」中國烹飪大師王開發說,數十年來川菜從原材料到廚具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代代廚師亦不斷探索改良,如將剛出鍋的回鍋肉盛在帶火的餐具中,避免因溫度下降而失去最佳風味。種種守正創新,正是源於數千年來烙在中國人心中的「飲食密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當然,回鍋肉之所以能成為川菜第一菜,除了美味,更因這份舌尖上「油然而生」的幸福承載著川人的集體回憶。
為歡迎航天員葉光富結束183天的太空之旅,葉光富姐姐葉亞丹特意在家鄉成都烹飪了回鍋肉。「回鍋肉又稱『過門香』,小時候誰家炒回鍋肉,整棟樓的人都能聞到,偶爾咬破一顆豆豉,味蕾在醬香刺激下忍不住刨上一大口飯。」葉亞丹回憶,兒時祗有逢年過節家中才會烹飪回鍋肉,肉菜吃完後,湯汁留著拌麵條、米飯,又是一道美味。
出生於市井江湖,回鍋肉亦能登堂入室,向四海傳播。
如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川菜,有川菜的地方必有回鍋肉。回鍋肉的變化正是川菜的縮影——從江湖來,向四海去。◇(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