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都市經過生態修復 成國際候鳥遷徙的樞紐

 【新華社天津五月二十三日電】(記者白佳麗 黃江林)又起個大早,鳥兒飛得正歡時,陳靜頂上遮陽帽,挎上單筒望遠鏡,和同事們扎進了七里海溼地。不一會,她已經消失在起伏的蘆葦蕩中。

 這片位於天津市寧河區境內的天然溼地,是東亞至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中的重要中轉站。在剛剛過去的遷徙季裏,承載了超過四十萬隻候鳥歇腳。更為不尋常的是,它距離中國大都會天津市的中心城區僅約三十公里,距離首都北京市也只有一百公里左右。

 「這在全國都是少見的。」天津市七里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顧問于增會說。

 這也是畢業於南開大學植物學專業研究生陳靜選擇來七里海工作的重要原因。「它是中國生態修復的一個樣板,值得我們好好研究。」陳靜說。

 哪怕五年前來到這裡,景象都與今日完全不同。

 上游河流的斷流、村莊的發展、城市的擴張,都令這片溼地幾乎無法「呼吸」。

 八十歲的于增會出生在七里海邊,見證了半個世紀來溼地的起落。「最早是水源補給連年減少,灘塗裸露,草萎鳥飛。」于增會回憶,後來周邊村民在溼地裏修建堤堰,圍墾養起了魚蝦蟹。十多年前,郊遊興起,七里海一時引來不少投資客,開發旅遊、建設密集。隨著農家樂裏「蟹黃麵」銷量猛增的,是候鳥鮮有「停靠」,哪怕來了也是匆匆離去。

 「候鳥『用翅膀投票』。」于增會說。

 環境的持續惡化,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二0一七年七月,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啟動問責,當地政府叫停七里海旅遊開發。隨後,二百三十處違建拆除整改,核心區六點八萬畝土地流轉,人為活動全部退出,生態修復工程正式啟動。

 「七里海溼地被譽為『京津綠肺』,對兩座大城市以及周邊地區環境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森林野保處副處長教效同說,放眼更大範圍,天津是全球八大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東亞至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樞紐,每年都有超過百萬隻候鳥遷徙過境。而溼地是它們安全可靠的落腳地。

 生態修復有了痛定思痛的決心,但仍面臨挑戰。

 第一道難關,就是長在溼地旁,靠溼地為生的百姓怎麼辦?溼地邊的寧河區興家坨村矛盾最為突出。村黨委書記家的大門都被村民「敲出個窩窩」。

 很快,市區兩級政府給出了答案:土地流轉費用落實到位,解放雙手後的農民通過再就業增加收入,核心區之外的土地發展附加值更高的「稻蟹混養」。

 矛盾一一破除,溼地也一點點開始恢復往日的勃勃生機。

 在陳靜的「七里海生態巡護筆記」裏,留下一組組數據:鳥類種類由十年前的一百八十二種增加到二百五十八種,數量由二十多萬隻增加到五十多萬隻。除了野鴨、白鷺、蒼鷺等大量普通鳥類,東方白鸛、白鶴、大鴇、天鵝、白琵鷺等稀有珍禽也紛紛在此停歇。

 「還有『神秘鳥』,也就是『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消失都十年了,現在又再現七里海。」于增會神情裏都是激動,「這幾年,甚至有些旅鳥都變成了留鳥,捨不得走了。」

 在全球候鳥的遷徙線上,中國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全球八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三條與中國緊密相關。七里海這個「剪影」,證明著中國政府和民眾正在合力讓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每年從天津遷徙過境的候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和遺鷗。其中東方白鸛在遷徙旺季單日最大觀測量就達到五千餘隻,佔到全球數量的一半以上;每年冬季在天津沿海地區越冬的遺鷗數量約一萬六千隻,佔全球總數的八成左右。

 除七里海外,天津的北大港、團泊湖、大黃堡等溼地,以及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中間的廣闊綠帶,也為候鳥遷徙提供著可靠的棲息之所。

 隨著來往的候鳥越來越多,一些候鳥「眼饞」七里海溼地周圍養殖戶魚塘中密度更大的魚,開始在溼地居留,把魚塘當作「食堂」。

 在保魚還是護鳥這個「選擇題」中,當地政府與百姓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護鳥。七里海根據候鳥遷徙規律,通過調節水位,滿足候鳥覓食需要,以營造一個共生共存的生態平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