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海岸線)八尺門的辯護人   何志峰

近年台灣的電視劇,屢有佳作。因為太多,我只說我喜歡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一套是探討台灣死刑的議題;《茶金》講述一九五零年代新竹客家茶業的時代變遷。雖然還有不少佳作,但這兩套我最喜歡,故事完整,所談的主題深度、厚度都夠。

我認識的電視劇,或者現在應該稱為連續劇,應該是甚麼呢?形式是長篇的,每集約一小時內,而且是有幾集連續的。連續劇的功用應該是中、長篇小說的變體, 首先有追看性,然後可能獲得諸如:為日常煩躁的生活出一口氣、為不公義發聲、 教大家講述某些事件,探討今昔情懷、甚至甚麼都沒有只想引你輕鬆發笑。

今次要說的這一部台灣電視劇《八尺門的辯護》,榮登我心中目最愛的台灣劇第一 名。它有足夠的深度、厚度,借往昔的事湯英伸案,轉移成為今天的社會問題,也就是換個方法向公眾說明,問題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是沒有被在看劇的你們看見。連續劇的功能,就是將這種普遍存在但不可能被公眾普遍認同的惡,放大,再放大,讓每一個人都感到痛。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這一套劇的故事原形,湯英伸案。

在台灣,即使現在,漢人和不同族群的原住民間有着社群和經濟形態的差異。在湯英伸案發生的一九八六年就更大了。湯英伸是鄒族(時稱曹族)青年,通過自身努力入讀師範專校,家中發生變故,經人介紹(疑似被誘騙)到台北一間洗衣店打工, 其後因超時且缺少休假地工作,身份證被扣留,強迫降薪等,被歧視等一系列不合理對待。

最後疑因情緒失控,殺害僱主一家三口,被判處死刑。當時社會各界,均為這名青年疾呼「槍下留人」,最後仍無法挽回。據悉行刑時,堅決不打麻藥,並說:「我罪有應得,必須承受這個痛。」

謀殺好像應以償命處刑,卻無法向公眾闡述應該如何的「不殺人」。刑罰應該在報仇還是教化,從《八尺門的辯護人》看來,至今仍在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