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每一次被觸動的時刻——我讀呂志鵬的《小店》有感  培正   賈子驁

 我家的附近有一條很深的巷子,走到盡頭就有一顆矮小的木棉樹,而旁邊是一間叫樂記的老雜貨店,不管樹上的花朵是盛開或是凋零,巷子和美的景色都令人心曠神怡。夏天的清晨,木棉樹的葉子在風中婆娑起舞,影子映照在店舖的鐵閘門上。冬天的深夜,雪花為枯樹披上潔白的裝束,隨著星辰在夜闌中漫舞。一旁的老雜貨店也常年無阻地營業著,我總能見到店主與顧客談笑風生的身影。

 我深愛著澳門,雅潔的蓮花與街燈、霓虹交相輝映,使這座小城籠罩在一片溫馨的氣氛中,而品讀本地的文學作品便成為我瞭解她的途徑。在茫茫書海中,我對呂志鵬先生的《小店》印象最為深刻,每當我翻開此書時,記憶中的樂記小店總會浮現在眼前。

 書中描繪的小店與老雜貨店甚是相似,從他們身上都能感受到澳門獨有的風土人情。店主與顧客之間的關係如家人般緊密,貨品的價格從來不是固定的數額,因為老人家總會毫不吝嗇為顧客提供優惠,而當顧客在生活遭遇挫折時,他會通過一生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顧客們同樣願意抽出時間,時常探望並照顧年邁的店主。在《小店》這一本書中,我體會到人與人之間那份最淳樸的情感連結,更深刻感受到這座小城的真誠與人情味。

 然而,小城的平靜被新冠病毒破壞了,向全世界發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從那時起,樂記的閘門便一直緊閉著,那巷子也不再傳來店主歡樂的笑聲。直到有一天下午,我在夕陽下從學校漫步回家,而巷子的前方突然停靠著一輛貨車,好奇心驅使我停下步伐,觀察起巷子的一舉一動。早已長滿鐵鏽的閘門被人打開,一群身穿藍白色制服的工人從樂記搬出許多的紙箱,旁邊站著一位身穿黑色西裝的女士,她只是靜靜地站著,始終面色凝重。我轉頭離開,回到家中休息,但那晚我卻輾轉反側,遲遲不能入睡。待我第二天回到巷子時,老雜貨店的牌匾卻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

 在《小店》一書中,是圍繞兩間傳統店舖的故事進行敘述,在經歷跌宕起伏後,她們卻與樂記迎來相同的結果。近年來,澳門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高樓大廈林立,大型商場控制了資本的鎖鏈。可是,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越來越多傳統店舖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不可否認,現代化的商業模式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選擇與更優惠的價格。相比之下,傳統店舖在此方面便顯得劣勢。伴隨城市的高速發展和變遷,小店舖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和條件,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無法與時俱進,這令它們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歸根結底,今天逼迫小店離開時代舞臺的其實是我們消費者本身。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我們的價值觀早已不同以往,現今的人們更加關注產品的品質和價值,也更加崇尚時尚和潮流,而傳統小店的產品與服務則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僅能默默離開這輛通往未來的列車。

 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傳統店舖的運營模式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傳統店舖本身不應該被我們捨棄。昔日的澳門是一個小漁村,街道兩側沒有如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而是一家又一家不大的店舖。她們不僅提供商品和服務,同時是社區居民的聚集地,可以分享家庭的瑣事、交換海上的情報、交流個人的情感,這種互助互利的生活狀態,慢慢演化為澳門獨有的氣息,讓一代代的住民在此根延續下去。

 我記得,呂志鵬先生在一篇訪談中說到,「我一見到有這樣的觸動,我就會把它寫下來。」在我的印象中,澳門給予我的觸動,是不能在城巿失去的傳統店舖,是不能被取代的文化共融。她是構成鏡海文化的根源,更是我們相當重要的生活記憶。於是,書本使我明白作者的寫作原因,更瞭解到自己的居住之地與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