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中國高鐵從京津城際向世界加速前進  李鯤 劉惟真

 八月一日,天津站,一列「復興號」列車蓄勢待發。駕駛台前,司機張岩回憶起自己十五年前初次駕駛京津城際列車運送旅客的「舊時光」,仍激動不已。

 十五年前的這一天,中國首條設計時速三百五十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拉開了中國鐵路「高速時代」的新帷幕。張岩就是當天的首發司機之一。

 「從前,機車內冬寒暑熱,藍色的制服總被機油蹭得臟兮兮。如今,換成了疾馳的高鐵,『體力活』變成了令人舒心的好職業。」這位四十七歲的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機務段動車組司機說。

 翻開軌道上的中國歷史,京津城際所在區域與鐵路淵源頗深:一八六五年,由英國人修建的中國第一條鐵路在北京城外誕生;一八八一年,中國第一條實際意義上的標準軌距鐵路——唐(山)胥(各莊)鐵路開工興建;一九零五年,詹天佑設計的中國第一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的鐵路——京張鐵路開始修建……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正式展開高速鐵路科研攻關。「隨著速度一步步提升,我們積累了大量鐵路基礎設施、軌道平順性、安全性能等方面的基礎數據,為隨後高鐵事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胡敘洪介紹。

 二零一八年,京津城際鐵路運行十周年之際,線路主力列車全部升級為「復興號」,全線時速調整為三百五十公里。「復興號」整車設計使用壽命達到三十年,行駛阻力比「和諧號」動車組降低了百分之七點五到百分之十二點三。

 十五年來,京津城際鐵路累計發送旅客三億四千萬人次。安全便捷的交通,帶來了豐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密切了鐵路兩端城市互動,極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與區域的發展進程。

 「十二年前,我剛到這裡工作時,武清站日均發送旅客僅三千多人次。現在,我們每天要發送旅客近萬人次,是之前的三倍左右。」在京津城際鐵路經停站武清站,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清站站長姚冰說。

 與站房一路之隔的天津佛羅倫薩小鎮等商業項目,每年可吸引約一千萬人次到訪。立足交通及區位優勢,今年以來,它們所在的天津武清區多次赴京招商,新簽約北京重點投資項目八十個,預計投資二百八十四億七千二百萬元。

 截至二零二二年底,在中國國內,鐵路營業里程達到十五萬五千公里,其中高鐵四萬二千公里,穩居世界第一。到「十四五」末,高鐵網將覆蓋中國百分之九十八的五十萬人口以上城市。

 構建完整的鐵路建築信息模型(BIM)標準體系,首次形成高速鐵路的「數字孿生」;建立中國標準接觸網技術裝備體系(CRCS),實現高速鐵路接觸網運行狀態的動態監測及故障預警……自「起跑」以來,中國高鐵技術不斷創新發展。在中國之外,高鐵已被視為一張「中國名片」而受世界歡迎。

 今年六月,中國企業設計製造的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聯調聯試綜合檢測列車運行時速首次達到三百五十公里,標誌著雅萬高鐵已達到設計速度標準,預計於八月按期通車。

 雅萬高鐵連接印尼首都雅加達和旅遊名城萬隆,全長一百四十二點三公里,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建設項目,全線採用中國技術、中國標準。建成後,雅加達到萬隆的旅行時間將由現在的三個多小時縮短至四十分鐘。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授人以漁」,通過魯班工坊等國際合作項目,為世界各國培養高鐵技術人才。

 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高鐵工務段段長傅鴻透露,近年來,這個段已派出二十二名職工,參與到雅萬高鐵相關工作中,把中國高鐵工務養維理念和方法帶到印度尼西亞當地。

 「中國參與建設的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亞吉鐵路、烏茲別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等基礎設施項目,為改善當地民眾交通出行條件、推動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力量,獲得了所在國政府和當地人民的高度評價。」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文健說。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東表示,未來,中國將進一步推進高鐵技術攻關,向更加高速、智能、綠色的方向發展,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讓中國高鐵更好走出去,助力當地產業發展,造福當地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