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聲鼎沸的嘈雜,恆溫空調把酷暑擋在門外,水電網免費、衞生間不用排隊,還有一排排書架上擺放的精神食糧……生活在北京,三十六歲的文員趙奕萱在繁忙工作之餘,總會尋一處人少安靜、冬暖夏涼的地方坐坐,「圖書館滿足了我的所有需求」。
「任何人都能用最低成本在圖書館裡接近最偉大的靈魂。信息化時代裡,圖書館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說。
「蹉跎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趙奕萱的感受也是無數讀者的共鳴。近期,市民熱捧圖書館的新聞連續登上社交媒體熱搜,越來越多的人閒暇時到圖書館「靜心清神」,「閱享夏日」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熱」現象。
凌閱享好時光
「有人認為圖書館是學生和兒童的地盤,和『社會人』無關。其實堅持去圖書館借閱能夠讓時間過得更有意義,讓閱讀回歸最初的美好。」趙奕萱說。
在忙碌工作與瑣碎生活中,跟隨書中的主人公體驗另一種人生,與智者對話豐富人生經驗,等於是給自己的心靈「放放風」。出入零門檻、藏書豐厚的公共圖書館,無疑是精讀和靜讀的絕佳場所。
圖書館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座標,有著開展終身教育、培育書香氛圍等方面的功能。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桂華介紹,目前多地圖書館正在實施集電影放映、學術講座、專題展覽、數字典藏等於一體的綜合運營模式,努力把讀者拉到書香世界。
近期,各地圖書館每日接待的大大小小的閱讀者達到了峰值。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中國國內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一大早就人群熙攘。「咖啡閱讀區、館藏絕版書最受歡迎,中青年群體的熱情尤為高漲。」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說。
今年四月發佈的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紙質書仍然是最受歡迎的閱讀形式,百分之四十五點五的成年國民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
凌點亮精神世界
正值暑假,四十二歲的張霞每隔幾天就會帶著正在讀小學的兒子來到天津濱海圖書館親子閱讀區,各自捧著一本書,靜靜享受親子時光。
「圖書館為愛書之人提供了一個共享和傳承的空間。雖然從家驅車到館需要半個多小時,但每次的體驗就像尋寶一樣,這種體會是刷手機得不到的。」她說。
上海圖書館兒童區設置了全息影像、卡通道具等打造全新閱讀體驗;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圖書館分館推出了「官方帶娃服務」,利用課後、週末和節假日開展義務輔導……圖書館被家長們稱為「最高效遛娃寶地」的背後,是各地不斷更新的場館服務模式和設施條件。
圖書館也為「志同道合者」提供了相遇的空間,成為一處點亮精神世界、遇見思想同道的「精神樂園」。
「夾在書中的貼紙、空白處的批注、甚至是隨手的勾畫塗鴉,都是人與書之間發生過的那段關係的見證。」以找舊書為樂的圖書館「常客」、北京市西城牛街的讀者張衞東說。
張衞東追尋的「文字鏈接的情感價值」,在三十歲的在職博士生李梓怡這裡成為了「現實世界的情感鏈接」。
「有一次,我發現坐在旁邊的書友也喜歡余華,我們加微信聊了很久,越聊越合拍。」李梓怡是位資深書店探店人,曾陸續探訪了北京大大小小近二十家公共圖書館,「喜歡小說《活著》溫情又有些殘酷的情節,沒想到在這裡竟然找到了知音。」
凌悅讀「充電」
七月盛夏,北京室外溫度可達四十攝氏度。走進國家圖書館,舒適清涼的閱讀環境與安靜「熱烈」的閱讀氛圍相映成趣。
「暑假開始後,閱覽館的自習群體中,四十五歲以下的中青年人約佔百分之六十以上。」國家圖書館北區閱覽館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據介紹,今年六月以來,國圖調整了服務政策,允許攜帶書包入館,為前來自習的讀者提供了更加舒適的空間。
「一有時間就會來這裡研究自己的課題。」三十五歲的程序員張磊說,複印書籍資料都有專人幫忙,「可以說是自習天花板」。
閱覽室裡,還有不乏像楊子晴一樣埋頭「充電」的斜槓青年。剛剛入職一家律所的楊子晴,打算利用到崗前的幾週時間,多補充點心理學知識。
據她觀察,周圍讀者有的是為考證學習的大學生,有的是為拓寬閱讀面提升自己的職場人。楊子晴在社交平台寫道:「左邊一個女生在備考教師資格證,對面的老爺爺也搬了一摞手機攝影參考書在讀。再不學習,說不過去了……」
為更好滿足市民閱讀學習需求,中國多地圖書館作出調整。重慶、雲南等地圖書館擴大自習區域、延長開放時間,成都圖書館則增加了直飲水機與入館等候區。
二零二零年,中國提出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建設書香社會、書香中國。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書香中國建設的扶持力度,已連續十年將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建成約三千三百家公共圖書館、十萬餘家實體書店、五十八萬七千家農家書屋,全民閱讀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服務網越織越密。
「圖書館是一個學習和思考的場所,不論是給身體蓄能,還是為大腦『充電』,炎炎夏日裡每個人都能在圖書館找到一席之地。」楊子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