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保健)還在「比比比」皆因你還沒長大  唐義誠

 我們時不時都會看到一些報道上說,某某人因攀比心態作祟,為面子傾家蕩產充「大頭鬼」,最終瀕臨破產,不禁令人唏噓。那麼,我們為甚麼難以控制攀比的衝動?攀比行為有正向意義嗎?我們該如何與攀比心態「友好」相處?或許,這篇文章能告訴你答案。

 一、社交媒體助長攀比行為

 研究發現,人們每天都會進行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比較行為。這種行為自兒童期開始出現,於青春期達到頂峰。

 從生理機制上來說,人的大腦裡有一組和獎賞機制有關的神經元進行比較,這組神經元在青少年時特別活躍。在和別人進行對比時,若青春期的孩子得到了旁人的肯定和認同,其大腦裡負責社交獎勵的區域就會釋放多巴胺(一種神經遞質),他們就會感到非常快樂。此外,旁人的評價是青春期孩子認知自我的重要方式,因此他們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從理論上來講,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自己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晰,與他人的比較對自身造成的影響理應越來越少,但也有部分成年人仍處在「永恆青少年」的狀態,依舊需借助比較、旁人的評價來獲得自我定位。這種認知偏差在上述提到的那群愛充「大頭鬼」的人就普遍存在著。

 值得一提的是,攀比心態蔚然成風,離不開社交媒體的出現。過去資訊傳播沒有如今這麼迅速便捷,就算有人功成名就,消息傳播的範圍也是有限的。可如今,只要打開社交媒體,立刻就能看到別人成功的資訊。

 此外,社交媒體還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剛和男朋友吵完架,點開朋友圈就看到有人秀恩愛;剛被解雇,就看到別人發微博說換了個好工作……這些資訊不是針對你發的,卻能給你帶來了不必要的「自尊損傷」,激發了內在的攀比機制。

 二、可啟動前額葉網狀通路

 常言道「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就像有適度的壓力也是好事一樣,攀比其實也有它的正面作用。

 和那些比自己強的人比較可以產生良性壓力,啟動「交感神經系統」,讓人緊張、積極起來,進入戰鬥狀態,從而獲得前進的動力,我們通常把這種比較稱為「上行社會比較」。

 相反,與表現不如自己的人開展「下行社會比較」,則是我們尋求自信的方法之一,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就是使用了向下比較的方式。但值得一提的是,依託於「下行社會比較」獲得的自信並不穩定。

 攀比還可以反向增強內側前額葉的功能。有科學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層負責自我認知和自我歸因。它支配大腦完成自我控制、目標管理和決策等工作,衡量某件事情的利弊並判斷這件事是否值得做。

 由於開展社會比較,需要對自己有足夠清晰的認知和定位,並且能夠客觀地評估周遭的情況,因此社會比較可以啟動內側前額葉的網狀通路,達到增強大腦相關功能的效果。

 三、建立「自評」路徑對衝攀比心態

 在頭腦冷靜之後,有不少人都會對自己的攀比行為懊悔不已,可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卻已不能彌補了。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避免掉入攀比的陷阱呢?

 也許,你可以考慮建立「自評」路徑。陷於攀比心態的人要不斷通過和他人比較,以及在他人那裡獲得積極評價(如評分、排名、誇獎等),來獲得穩定的自尊,我們將其稱為「他評」途徑。

 一個看重「他評」的人,外界的負面評價,會對他造成致命傷害,引起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引發焦慮情緒。在該情緒的影響下,人們為得到外部認可,會更容易陷入攀比的陷阱。

 獲得自尊的另一個途徑,就是建立自我評價體系,即瞭解自己是甚麼樣的、需要甚麼、想實現甚麼,我們將其叫做「自評」途徑。

 一個看重自評的人,比較在意有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他人的看法以及與他人的比較,在自我評價體系中相對不那麼重要。例如,我學習知識的快樂來自知識本身,而非他人的讚揚,學習不是為了贏過他人。

 對這種人來說,其自身的人生目標是重要的,別人對他的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提給他的意見和建議說得對不對、對他這個人的人生進步有沒有益處……明確自身的自我目標,是趕走腦中「虛擬評論員」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在下一次,如果在面臨比較性的場景時,不妨多問問自己:「我的目標是甚麼?這種比較能讓我進步嗎?」或許,我們就可以保持冷靜,避免造出一些衝動的攀比行為了。◇

 (資料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