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牆美術館」在滬上興起 展示城市發展「新空間」

 【中新社上海九月二十七日電】(作者高志苗)在「老村落」體驗漆棲文化,在「野空間」賞沿江藝術展,在「望江書院」觀藝術帳篷……浦江森林藝術季正在上海開展,四公里濱江岸線匯聚了四十九位藝術家七十二件(組)藝術作品。

 「我們希望打破界限,希望藝術與生活無縫連接,隨時隨地發生。藝術在自然空間中、社區裡、家居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無牆美術館』。」浦江森林藝術季策展人、藝術家陳小虎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藝術不只是在場館裡,也在田野間、生活裡。「無牆美術館」在滬上興起,藝術與自然結合,展示城市發展「新空間」。

 「這是一個藝術帳篷,這幅作品叫做『野山小狗的家』。」「新上海人」陳意一邊拍照一邊給八歲女兒講解。她告訴記者:「『無牆美術館』的理念特別好,這是很好的美育課堂,接觸大自然的同時又能欣賞藝術作品,我會推薦朋友來『打卡』的。」

 在陳小虎看來,「無牆藝術館」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是藝術家,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接觸到藝術,每個人也都可以進行藝術創作。通過「無牆美術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接觸藝術,了解藝術家的創作觀念。

 作為一種公共藝術,陳小虎強調,「無牆美術館」並不是把美術館的藝術作品搬到公共空間中,而是針對一定的自然空間、場域氛圍,藝術家通過感受而形成獨特的藝術語言從而產生作品。

 記者在現場看到,藝術家宋陳的雕塑坐落在樹林之中,一座泥土色的人與樹融為一體形成「行走的山水」;藝術家楊妍將大型銅雕塑「湯婆子」緊貼江邊,與對岸工廠相互遙望……這些作品置入浦江地區的場域之中,顯現出作品內在的寓意和造型魅力。

 陳小虎強調,「無牆美術館」其實可以深入到生活的細枝末節,可以發生在日常的所有空間,一切皆有可能。寫字樓、社區、菜場、森林野外空間等公共空間,都可以有藝術發生。公共藝術也不能簡單理解為景觀藝術,公共藝術需要同時和人、和自然環境發生關係。

 公共藝術家、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客座教授劉毅告訴記者,藝術塗鴉、社區裝置等公共藝術是為公眾服務的藝術,是以藝術的名義建立社會理想之地的工作。「上海公共藝術創作空間豐富,藝術氛圍濃厚,民眾對藝術的想象和需求也越來越多。公共藝術具有在地性和公共性的特點,它緊密連接了當地的人文脈絡與基因,為此時此地與此公眾『量身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