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醫院)糖尿病的中醫療法

 糖尿病是現代病名,典型症狀為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等「三多一少」症候群。屬於中醫「消渴」範疇,在《內經》等古藉中尚有消癉、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稱的記載,認為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是引起消渴的原因。

 中醫認為,脾(胰)主運化,而小腸主代謝消化食物,靠脾提供的津液及心供給的熱能。脾吸收了來自小腸的營養,自然分配給各內臟,如果入脾臟的營養是過剩的,脾臟就會分泌製造油脂出來,而一旦過量的製造時,身體會發生警號通知心臟,負荷過重,於是心臟就會減少給小腸的熱能,而居間協調的就是腎臟,腎臟可提供水源,阻斷心臟傳導到小腸的熱量。人體在睡覺時全身的消化系統也跟著減緩下來,如果在睡前吃了食物,必然屯積在小腸中不動,容易產生糖份。正常的營養進入脾臟後,才成為糖,但因飲食習慣的錯誤,變成大量的糖在小腸已產生,一旦進入脾臟,自然糖份增多,過多的糖又順著人體循環進入血液中,血糖自然就增高了。

 所以,中醫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就是先強固腎臟,再加強心臟,強心又必先強肝,則脾(胰)自然回復到平衡狀態。心臟加強後,進入脾臟的熱也相對增加,此時人體自動開始消除過多脂肪與血糖。這就是中醫從五行五臟的運行紀律去治療糖尿病,始終著重在使人體回復正常的循環代謝功能,使一切都受本人身體所控制的,自然不再發病。

 糖尿病的中醫調理與保健方法︰

 一、「治未病」大健康觀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中醫「治未病」三大核心,也是防治糖尿病的始終。六淫七情皆可致病,因此人體須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心安不懼,不妄勞作,形神俱在,正氣存內。《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穀」指的是小米、麵、大米,黏黃米和豆類,都是種子,種子都有生發之能量,人吃後用以滋養人的生命力。日常膳食要注重調整膳食結構,以五穀為主食,越是自然的食物更有益於身體。所以,首要是樹立正確的「治未病」大健康觀。

 二、方劑調理

 中醫湯液治療著重在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和循環通暢,在兩千多前年的《傷寒雜病論》裡就有白虎加人參湯、腎氣丸和烏梅丸等方對治。如糖尿病臨床表現的多飲、多食等症狀時,多為陽明的經熱證,則用白虎加人參湯為主;臨床表現多尿、乏力等症時,則用腎氣丸為主;臨床表現為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等症狀時,則用烏梅丸為主。方劑視人而異,用藥亦相機而變。

 三、針灸調理

 主穴:三焦俞、脾俞、腎俞、三陰交、太谿。多飲者加肺俞、列缺;多食者加內庭、地機;多尿者加複溜、照海,加灸關元。陰陽兩虛:加灸關元、命門。合併有其他併發症時,則對症加減用穴。

 四、飲食與禁忌

 1.不要吃宵夜,以免造成睡覺時過多食物在腸胃中無法消化,促使體內糖分增加。

 2.忌食糖類,尤其是化學糖,飲食以適量穀蔬,食不過飽,大約七分飽,不感覺餓就可以了。

 3.不要吃太多油炸食物,造成消化系統的過量負擔。

 4.避免使用破壞及影響心腎功能的藥物,如抗生素、安眠藥等。

 5.適合的運動,如打太極拳,走路,游泳等,步行是較為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

 6.調整心態,保持情志平和,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

 科大醫院

 中醫門診

 林源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