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看透你的心靈。」機器人說。從阿西莫夫小說裡的機器人與人類的對話可知,機器人雖有能洞悉人類心靈的複雜性,但卻不能理解心靈的全部,因為它只是用一個比較片面的角度去觀察人的心靈動態。
在小說中,每個人物性格都是十分鮮明、獨一無二的,並且刻畫得十分生動,但這與現實生活是有一定距離的。儘管每個人的性格迥異,但大部分人如芸芸眾生,平淡且沒有特點。所以小說中的機器人能洞悉人的心靈,只不過是窺探了真相的一部分,它們只是理解了一些片面的事物,便以為自己完全懂得人類心靈了,這個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說機器人都不能完全理解人的心靈,更何談取代人類呢?
其次,機器人的底層邏輯和人類是截然不同的。我們都知道人工智慧,哪怕是GPT、 AlphaGo,它們的學習底層是經過無數次計算運行,才得出一套類似於人類的體系。人工智慧擁有超越人類的計算能力,它的底層是邏輯,通過不斷的邏輯演算來分析客觀事實。
但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感性,人是不可能時刻地保持著清晰的邏輯。
而對於人工智慧來說,它們只能永遠按照邏輯運行,而不是依靠感性思考。舉個例子,當人被情感裹挾的同時遭受到極端情感的衝擊,那麼客觀的理念就會被主觀的情緒所淹沒,致使人做不出一個最優解,但是人工智慧會找出最符合的答案。
但正因為人類的感性才造就了不可替代的人類。比方說有一萬個選擇放在人類和機器人面前,機器人會直接奔向最優化的結果,而人類可能找不出最優解。畢竟每一樣事物都不一定有它的最優解,並且還要綜合性地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就好比是電車難題,換做是機器人來進行抉擇,它又如何找出一個最優解呢?機器人用什麼條件來衡量利弊?可能機器人選擇的最優解是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但這也上升到一個道德的層面,救五個人還是救一個人,不管是選擇哪個,都是違背道德的,對於機器人來說,它們只有純粹的理性選擇,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需要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不管是純理性,抑或是純感性,都是不合理的。而人類就是這樣特別的生物,即擁有理性也擁有感性。我想人類就是在這方面異於機器人,也正是因為感性這個不完美,才讓人類不可取代。
在人工智慧的時代,人類如何保證自己不會被取代呢?對於我來說,正如人類的繁衍受到自然選擇的支配,技術的繁衍也受到人類選擇的支配,技術進化如果不能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就很難取得自身獨立的存在。與其說技術將統治人類,不如說人類支配技術的同時受到技術的制約。我們要做的便是與技術共同進步,進化是現實的,不講情面的,「適者生存」就是這個道理。為了不被取代,我們更加要學習去適應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