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古諾的鋼琴作品 樂飛

法國作曲家古諾(Charles Gounod 1818-1893)被認為是十九世紀法國樂壇的重要代表人物,風格雖然較保守,卻留下一些傳頌千古的作品,也影響了Georges Bizet、Camille Saint-Saëns及Jules  Massenet等法國作曲家。

樂迷初接觸的古諾作品,很可能是他根據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Prelude No. 1 in C major, BWV 846)改編成的《聖母頌》,他的歌劇《浮士德》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亦很著名。筆者曾粗略地聽過古諾的歌劇,感覺比才的《卡門》確是其風格的延續,可惜個人對歌劇興趣不大,這範疇作品始終感動不了我;比才那首著名的《C大調交響曲》也明顯受古諾影響,找後者的《D大調第一交響曲》一聽,便發現它們在曲式、旋律與節奏上都如出一轍。

筆者以合唱員身份演繹過《聖西西利亞莊嚴彌撒曲》後,感覺這是最能體現古諾作曲才華的作品,當中靈光乍現的筆觸,也讓我對他的其他音樂充滿好奇,故嘗試在其作品清單中找一些合意的來欣賞,想不到在互聯網上稍為搜索,便大有所獲。

首先發現的是一張鋼琴獨奏專輯,是普羅塞達(Roberto Prosseda 1975-)演繹於二零一八年的錄音。第一首《威尼斯船曲》La Veneziana (Barcarolle) In G Minor已教人迷醉,繼而是《G大調即興曲》、《降E大調夜曲》和《木偶的葬禮進行曲》Funeral March Of A Marionette,這幾首曲子雖然相對簡單而稍欠深刻,卻有種讓人鬆弛舒暢的特質,可能是模倣蕭邦作品形式打造,但不覺有蕭邦的影子,感覺它們的閑適感很有些曼德爾頌的氣質,接下來的六首《無詞浪漫曲》(Six Romances Sans Paroles)更印證了這種感覺,如你喜愛曼德爾頌的《無言歌》鋼琴曲集,也定會被這些精緻優雅而散發恬靜氣氛的作品吸引。

《按照巴赫第一號前奏曲而寫的冥想曲》(Meditation sur le 1er Prelude de piano de J.S. Bach)正是那首膾炙人口的Ave Maria的純鋼琴版,古諾把自己的旋律疊加在不動分毫的巴赫作品上,兩者音符完美契合,誕生出這首渾然天成的《聖母頌》。其實純鋼琴版作品比歌曲誕生得更早,據說是古諾即興創作的,他後來把相關聲部改以拉丁文演唱,成為非常流行的作品,坊間亦喜將其改以各種樂器演奏,相信此曲將繼續被人喜愛而傳頌千古。Roberto Prosseda流暢而冷靜的彈奏,清晰且平衡地展現各部旋律線條,把作品演繹得相當和諧、平靜。

古諾很喜愛巴赫的音樂,他對巴赫鍵盤樂作品的研究,亦體現在《六首前奏與賦格曲》(Six Preludes et Fugues CG 587)上,這些模倣巴赫曲式的作品,儘管有點學術研究意味,卻沒甚麼進取性的突破見解,可貴的是,它們不乏溫和抒情的旋律,在Roberto Prosseda樸實無華的詮釋下,更顯出樂句的溫潤及優雅。Prosseda最後聯同另一鋼琴家Enrico Pompili合奏了古諾的四手聯彈奏鳴曲(世界首次錄音),則是相對平凡的作品。

意大利鋼琴家Roberto Prosseda曾在多項國際鋼琴比賽中得獎,他彈奏曼德爾頌所有鋼琴曲的錄音(共8CD)獲普遍讚譽;除了古諾的鋼琴曲,他亦熱衷於發掘其他較冷門的音樂,尤其是一些被忽視的意大利鋼琴作品。繼續搜索普羅塞達的錄音,竟發現他還錄了一張古諾的踏板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音樂(The complete works for pedal piano & orchestra)。

甚麼是踏板鋼琴?筆者還是初領教,據普羅塞達介紹,pedel piano是除正常鍵盤外另帶一組腳踩踏板的鋼琴,踏板有裝置連接第二組琴弦,彈奏時手腳並用,姿態有點像彈管風琴,但所需技術又與管風琴不同,因踏板鋼琴需要特別敏銳的「腳感」來達至「鋼琴化」的效果。今天的踏板鋼琴已成為博物館陳列品,這錄音使用的樂器,是以兩台史坦威結合而成,透過唱片說明中的照片,我們可了解到這台改裝樂器的操作方式。

古諾為踏板鋼琴與樂隊合奏而創作的四部作品全結集在此專輯中,包括降E大調協奏曲、A大調交響協奏組曲和兩首單樂章作品。其中降E大調協奏曲表現出更多的鍵盤與踏板相互競逐、模倣的效果,鋼琴家流暢從容地把多個聲部同時呈現,足見其一心多用與四肢靈巧的絕活,實在讓人折服。大概因雙腳都忙於「彈奏」吧,故延音踏板很少使用,琴音偏於乾淨、透明。這些作品反映出古諾晚年的創作手法,簡潔傳統的曲式,明朗抒情的旋律,屬浪漫期法國樂派結合新古典主義的風格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