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多面睇)談校園霸凌(四) 發宗
當霸凌事件發生後,作為前線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先去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在處事過程中必須要保持著「勿輕易速下結論」的態度,不能只看表象、以刻板印象或過去經驗來判斷那些學生就是不聽話。只著眼冰山一角,常常會忽略行為表現背後的起因,以聆聽和同理下的交流與溝通,才會讓學生感到安全、被關愛與成長。
班級上總有些被貼標籤「麻煩人物」的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可關懷和仔細觀察這些學生的「麻煩」行為原因及動機,在過程中盡量去發掘學生的優點、特質與興趣,當中宜利用一些技巧,如請學生幫忙一些班級事務、幫助某位同學,又或是課業上對一些學生進行輔導,讓他感覺自己受重視,創造一些成就感與參與感,這樣才能真的讓師生成長,為校園締造更優質的學習氛圍。
另外,與家長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畢竟孩子除了在校園生活外,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家庭系統」之中,若果我們都挺能認同身教的話,有些孩子的行為其實是向大人「學來的」,有時候有些家長可能未必意識到這個情況,教育工作者可多觀察,先與家長建立親師合作的關係,邀家長一起幫助孩子,若家長在合作時願意配合作一些調整,往往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