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與大慈恩寺  圖文/翹翹

 大雁塔現已成為西安市內著名古蹟及標誌性建築。

 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經歷代维修,現在所見之塔為明代修復的,大雁塔與中國古代所興建的六角形塔有所不同,是一座七層高的四方形磚塔,平均每一層有九米高,總高度有六十多米,大約是現時的建築物二十多層高,塔內各層均鋪設木質樓梯,盤旋而上,可登至塔之頂層,遠觀四方風景。

 千年唐古塔的大雁塔是唐代規模最大的四方閣樓式磚塔。

 大雁塔位於大慈恩寺內的中心,於園內任何位置都能看見,遊客入場時要留意,兩個景點是需要獨立各自購買門票。

 在大慈恩寺正門廣場的前方,有一個手執禪杖的玄奘法師銅像,顯然這寺院一定和玄奘有密切關連。講到玄奘,未必每個人都知道是誰,但如果說是唐三藏,則認識。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是一部神話故事,內容是描述唐朝一位和尚帶同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三個徒弟及龍王白馬一齊去「西天取西經」,其間出現很多神奇的荒誕怪異經歷。

 玄奘是唐朝的三藏法師,故稱唐三藏,原名陳禕,河南洛陽人,生於隋文帝年間(602—664),經歷隋唐兩朝代。

 在中國歷史上,唐三藏是一個家傳戶曉的人物,主要因為唐三藏出現在明朝吳承恩膾炙人口的小說《西遊記》中,在小說裏面,唐三藏被吳承恩描寫為一個悟性強、誠實、謹慎卻膽小的人。

 唐三藏於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全靠徒弟孫悟空一一識破,特別是「三打白骨精」,多次從危急中打救,唐僧才能脫離險境,順利去到西天的雷音寺取經。但其實真正的唐三藏是一個目標堅定、意志堅毅的人,為尋求真理不怕困難,千山萬水冒著生命危險到天竺(今印度)追尋佛學真理。

 佛教起源於印度,公元67年起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流入中國的佛經理論並不齊全,内容經常有偏頗及斷章取義的現象,令信徒對佛法有所誤解。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年號)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追求佛法真理,來回往返花了十九年,旅程達五萬里,途中經過一百三十多個國家(以前的國家很細),最後從印度帶回大批珍貴的的佛教經書法物。

 其實唐三藏去西天取西經是偷渡出境的,因為當時的大唐帝國正與西域的東、西突厥族人開戰,為安全唐太宗下令不准長安的老百姓前往西部邊境。玄奘是在友人協助下離開長安,單人匹馬展開漫長艱辛的取經道路。

 玄奘天竺完成取西經,成功返回到長安城之後,唐太宗對其另眼相看,安排玄奘在大慈恩寺主持寺務,開始翻譯梵經,大慈恩寺成了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為妥善安置佛經、佛像及舍利子,玄奘向唐太宗建議,擬在慈恩寺正門外造一座石塔收藏寶物,因工程過於浩大,朝廷只肯出資興建了一座五層的磚木塔(武則天年間加建至七層)。

 新建佛塔初取名慈恩塔,後改雁塔,靈感取自天竺「埋雁建塔」的傳說,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又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在大慈恩寺的雁塔被改稱為大雁塔,即西安分別有大㕍塔和小雁塔兩個古塔建築。

 現時大慈恩寺及大雁塔屬於西安的雁塔區,遊客前往該區很方便,附近有大雁塔地鐵站。地鐵上蓋是大悅城商場,商場內有「長安大牌檔」,是一間火紅的連鎖食店,供應特色長安菜,內部裝潢模仿花果山水簾洞,每晚都有專人模仿孫悟空和豬八戒的表演,去到已見很多人在商場走廊輪候,我們都要排了好耐才能入席。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妃子笑」這款菜是用蝦肉搞至蝦膠狀,製造食一粒一粒的荔枝掛在盆栽樹上,配以雲霧,外型神似,味道可口。

 在長安大牌檔,見食客手持一根毛筆,輕蘸桌上的硯中墨,把毛筆頭送進嘴裏,如果看到這樣的畫面,不要驚訝,這是一道名為「毛筆酥」的菜。其實這是西安一道美食,原名叫「妙筆生花」,毛筆酥的筆尖是可以吃的,拿近看就會發現筆尖也是層次分明的,猶如真的毛筆尖。

 來大雁塔旅遊,最好下午才來,因為於大慈恩寺廣場之南,有西安旅遊必去的新旅遊景點「大唐不夜城」,不夜城顧名思義,整晚燈火璀璨,於假日旺季,遊人如潮湧,晚飯之後來這裡遊蕩,是很好的夜間節目。◇

(西安遊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