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風情)赤畿舊港的新生  羅毓

 陽光穿過雲層,灑在大西洋上。一座巨大的「L」型防波堤,宛若利刃,將藍色海面一分為二。堤外波濤洶湧,堤內風平浪靜。港內停泊著一艘兩萬噸的貨輪,甲板上堆疊著各色集裝箱,它們被卸到碼頭,轉移到堆場,等待貨主提取。

 在赤道畿內亞的巴塔市巴塔港,類似場景幾乎每日都在上演。中企實施的擴改建項目,讓巴塔港煥然一新,不僅提升安全與效率,更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巴塔舊港,始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安全隱患多,缺少現代化大型裝卸設備,裝卸和運輸效率低。依靠僅有的四個泊位,舊港二零零五年貨物吞吐量約六十五萬噸,二零一零年集裝箱吞吐量約為三萬標準箱。

 易卜拉欣·特梅是巴塔臨海街區一家五金店的副店長。他回憶說,舊的港口破敗不堪,遍地爛泥,行人通常會很狼狽,當時沒有防波堤,碼頭風大浪大,集裝箱時常從貨船上墜落。

 舊港糟糕的基建危及人員安全。港口工人馬科斯·恩圖圖穆說:「舊港沒有建防波堤,工作安全風險大。受波浪影響,大船一進港就有大幅晃動,人員上下舷梯時容易失去平衡,我認識的碼頭工人中有六人因此掉進海裡不幸身亡。」

 所幸,這一狀況如今有了改變。

 二零零九年,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路橋)開始對舊的巴塔港進行擴改建,項目內容包括,新建一座長二千四百三十三米的防波堤;新建一個含五個泊位、系泊深度十四點五米的通用碼頭;新建一個有六個泊位、系泊深度十二米的通用碼頭;新建道路、堆場、變電所等配套建築。

 工程二零一六年竣工了。這一項目是赤畿建國以來單體投資額最大的超級工程之一。建設期間,赤畿總統奧比昂二十多次視察並給予高度評價。

 據中國路橋介紹,新港口設計年貨物吞吐量達到六百萬噸,是二零零五年統計數據的約九倍;設計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二十五萬標準箱,約是二零一零年統計數據的八倍。

 路橋巴塔港擴改建項目經理李會興說,依託優良地理位置和硬件設備優勢,新港口發揮現代化設施作用、提升服務水平,並降低運營成本和貨物進口費用,同時創造就業,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惠及赤幾國家和民眾,並最大化地發揮其在畿內亞灣的區域競爭力。

 「防波堤建成後,船也不晃了,工作很安全。」已在港口工作十年的恩圖圖穆說,如今港口更繁忙,活兒也更多了。以前工作一天只有五千中非法郎(約六十元人民幣),現在能達到以前的三倍。

 特梅介紹說,舊港口無法停泊大船,貨船需先停靠其他港口後改用小船載貨再駛入巴塔港,效率很低。他所在的五金店許多商品都是從迪拜進口,以前常常需要三個月才到貨。而今新港建成,這一時間已壓縮到大約四十五天。

 三十五歲的米格爾是巴塔本地人,曾通過赤畿政府項目前往中國學習國際貿易。學成歸來後,他從新港嗅到了發展機遇,進入船務代理公司工作,目前擔任客戶經理,為客戶提供貨物進出口方案。

 「現在港口變大了,大船多了,集裝箱也多了,我們的業務量自然也上去了。」米格爾說,在中國生活多年,他深知中國建造的高標準、高質量,由衷感謝中國企業為當地建造了新港口。

 「未來我們將以巴塔港為中心,進一步完善港口服務功能,圍繞港口發展工業區、開發區和保稅區等,探索金融、貿易和物流新領域,全面推進國際化大市場、集群化大產業建設,使港口成為赤幾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李會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