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臘八粥傳遞「文化味」 滬玉佛禪寺連續15載施粥祈福

 【中新社上海一月十三日電】(范宇斌)一歲之末為「臘」,臘八是春節的序幕。一月十八日將迎來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眼下,上海百年古剎玉佛禪寺正在籌備施粥祈福活動,將於十七日晚上開煮臘八粥,十八日至二十日開展施粥送粥活動。

 近日,上海玉佛禪寺方丈覺醒法師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臘八節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臘祭」,在秦漢時期逐漸成為一個在年終酬神祭祖、慶祝豐收的節日,即「臘日節」。佛教傳入中國後,臘日節的時間逐漸固定到臘月初八。隨時代發展,「臘八節」與釋迦牟尼佛成道日相結合,形成一個獨特的佛教節日,出現了浴佛、燃燈、放生等節日禮俗。「當然,影響最大、流傳至今的則是煮臘八粥的習俗。」

 覺醒法師告訴記者,煮臘八粥正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的成道和牧羊女的乳糜供養,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據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可見在宋代時,各大寺院在臘八節施粥已經是佛教廣行佈施、廣結善緣傳統的體現,也是對回報社會、利益大眾精神的實踐。

 據清代《上海縣竹枝詞》記載:「庵寺僧徒日打齋,粥分臘八按門排,干菱炒栗兼兜湊,更有庵尼送滿街。」這一天,上海佛教界多會舉行紀唸佛成道日的法會。玉佛禪寺會舉行放生儀式、祝聖普佛法會,為大眾祈福。

 與此同時,上海各大寺院在臘八節開展施臘八粥活動。覺醒法師介紹道,臘八粥亦稱「佛粥」「七寶五味粥」等,不同的寺院做法各不相同。玉佛禪寺的臘八粥是選用糯米、紅豆、蓮子、紅棗、花生米、黃豆、桂圓乾、薏米八種原料熬製而成。

 過了臘八就是年。自二00九年起,玉佛禪寺持續開展「品嚐美味臘八粥共享和諧吉祥年」活動,熬製臘八粥,並於臘八節當日在寺院山門前免費施粥。此外,玉佛禪寺法師和覺群慈愛功德會、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的愛心人士將送粥到上海部份福利院、敬老院等機構。

 十五年來,玉佛禪寺施臘八粥活動與時俱進。譬如,針對部份老人存在牙齒不好、血糖偏高的情況,玉佛禪寺加長熬粥時間,並推出甜、鹹兩種口味。據介紹,二0二四年玉佛禪寺施粥活動將延長至三天,並提煉「感恩、善鄰、祥和、好吃、團圓、溫暖」六大主題元素,在寺內大殿廣場放置展板介紹臘八傳統文化內涵。

 一碗臘八粥的背後,蘊含著多重情感與文化意涵。

 在覺醒法師看來,臘八粥從產生開始就浸染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而世人為食材賦予了美好含義,細心選擇、精心熬煮,以粥供佛,表達感恩之心;以粥濟眾,彰顯佈施之義;與親友共享,傳遞真摯祝福。「中華兒女以一碗粥表達對未來生活的祝願,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和飲食文化自然融合,就如同臘八粥中綿密交融、無法分離的各種食材一樣,十分和諧。」

 覺醒法師表示,一碗碗熱騰騰的臘八粥,是佛教文化與傳統民俗的融合。玉佛禪寺連續十五年舉辦臘八節活動,傳遞慈悲濟世、利益社會的精神,倡導知恩感恩、善信善行的正能量。希望藉此引導人們在新的一年裡愛人利他、普利群生。

 臘八節習俗根植于文化傳統,又融入新的時代精神。「傳承節俗是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送臘八粥是我們為創造美好生活所做的微小奉獻,祈福祝願表達中華兒女對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覺醒法師說。

 「在今天少有人還會因為吃不飽飯而饑腸轆轆,但施粥的意義依然存在。」覺醒法師表示,玉佛禪寺施粥祈福既是傳遞吉祥,更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