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服飾出圈 成廣西「Z世代」新國潮穿搭

 【中新社南寧四月十五日電】(作者韋佳秀 林浩)近年來,壯族服飾以其鮮亮的配色、時尚的設計頻頻出圈。在剛剛過去的廣西「三月三」假期,身著民族服飾的男女老少共同歡慶這一民族傳統節日。「九五後」廣西女孩李夢近日告訴記者,她鍾愛新國潮風穿搭,除節慶日外,日常生活中她也喜歡穿壯族彩繡服飾。

 「我有一套純手工繡的壯族服飾,五百多元人民幣,也有便宜一點的,日常換著穿。」李夢稱,以前大家更多是在節假日穿,或者是作為一種演出服飾,如今壯族服飾已逐漸變成部份人的日常穿搭。

 作為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壯族服飾的傳承已逾千年。南寧武鳴區是壯族的發源地之一,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該地區的壯族喜穿藍色衣衫,服飾有深藍、淺藍、白藍相間等,女裝加以花邊裝飾,紛繁漂亮。

 武鳴壯族服飾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陸蘭珍稱,她從小就跟著外婆學習刺繡,並摸索出了彩繡技法。即在平針基礎上,使用套針來表現圖案色彩的變化,使色彩深淺融匯,繡樣更加精美。

 然而隨著工業繡花逐漸興起,手工刺繡沒落,很多人都不再從事刺繡,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外婆臨走前叮囑我,一定要把我們民族服飾傳下去。如果我不做,可能這個手藝就要失傳了。」她說。

 陸蘭珍回憶,二0一一年,當時六十多歲的她動員兩個堂妹重新拿起繡花針。「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口袋裡只有十幾塊錢可以拿出來買繡花線。」陸蘭珍說,在家人和時任武鳴縣(現為南寧市武鳴區)文化館館長周英舉的幫助下,她堅持了下來,並於二0一三年成立了納福彩繡手工坊。

 如今,納福彩繡手工坊從最初的三個人,發展到四十八個人。陸蘭珍稱,為傳承壯族服飾及彩繡技藝,她每年會開設四至五次納福彩繡培訓班,每個班大概五六十人,「班上三分之二的學員都是年輕人,現在不僅是學員年輕化,在我們的改良下,穿壯族服飾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