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欺凌 齊為成長保駕護航  黃懿德

 就近日我國某市十三歲少年被三位同學欺凌並殘忍殺害的案件再次把校園欺凌問題推上風口浪尖。校園欺凌問題一直是全球範圍內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其受到「隱蔽性」和複雜性因素影響,致使問題一直無法杜絕和根治。隨著社會環境變化,校園欺凌形式已不再限於正面的語言和肢體欺凌,透過人際「杯葛」、精神心理摧殘以及網絡惡意傳播等另類方式進行欺凌層出不窮,更甚者會做出殘害生命等極端惡劣行為。究竟是甚麼讓校園欺凌行為一直擁有「不敗之身」?又是甚麼讓欺凌者走上以傷害他人為樂的畸形道路呢?

 從欺凌者的角度看,一方面欺凌者在心理發展方面缺乏一定的同理心,對自己的欺凌行為所引致的傷害無法感知和同理,即使做出了過分的行為卻不以為然;另一方面他們的法制觀念比較薄弱,對欺凌行為的違法性和法律後果認識不足,加上青少年心智尚未穩定成熟,容易被不良觀念所影響,這些都是欺凌行為發生的重要內在主要原因;而從被欺凌者的角度看,受害者自我覺察及保護意識薄弱,缺乏說「不」和尋求辦法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受害者的隱忍不僅讓自己無法逃出被欺凌的魔爪,往往更是給欺凌行為變本加厲機會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的欺凌行為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在人際關係的交往之中,和別人產生意見分歧或價值觀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是產生矛盾和摩擦也是在所難免的。為此,提升我們的社會覺察和關係技巧的能力,有助與他人在團體中建立關係,與不同的人和團體維持友好關係。若我們希望孩子學會發至內心的尊重和包容,培養同理心及從小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概念至關重要。

 而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下簡稱SEL)則能有效提升學童上述能力。如:社會情緒學習(SEL)的五個核能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關係技巧和負責任決定。教學目標聚焦於發展自我認知和自我效能(自我覺察)、情緒調節和壓力管理(自我管理)、培養同理心及理解社會道德規範(社會覺察)、學習有效溝通和解決衝突能力(關係技巧)、對自身行為後果評估及發展批判性思考能力(負責任決定)。其中SEL能讓我們學會應如何維護自己以及他人的權益,以及包括對道德標準、安全問題、社會規範、預測和評估自己行為的後果、在自我和他人的角度考量後,作出尊重而有利的選擇之能力。

 此外,SEL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透過不同介入訓練和有趣的體驗活動創設問題情境和設立不同的訓練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不同的探究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反思與合作能力,課程中教導的同理心、情緒調節、問題解決、應對衝突的社交能力等技能,讓我們學會接納彼此的不同和差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進而減少霸凌行為。

 綜上,我們需要更好地認識、覺察和管理情緒,讓自己在面對矛盾和差異時能夠以理性、友善、正向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還需要懂得保護和捍衛自己,既要懂得面對欺凌的應對處理方法,掌握法制知識,也要建立拒絕欺凌的勇氣,適當時要尋求相應的支援,包括家庭成員、師長、情緒及心理輔導支援服務等。

 杜絕校園欺凌,由你我做起;拒絕欺凌,齊為成長保駕護航。沒有甚麼事情是不能解決的,只要以積極正向的心態面對問題,尋找辦法,相信很多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免費報紙資料僅提供最近兩年之內容,更久遠之歷史資料瀏覽,請登記申請館藏會員訂閱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