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在英國的扎染坊  劉洋

 「我的工作室好比一個戲台,為前來的人上演一場關於扎染和大理的沉浸式戲劇。」段怡然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段怡然是來自雲南大理的白族女孩。2019年從倫敦大學皇家中央演講和戲劇學院畢業後,她在當地開了一間工作室教授扎染。

 段怡然表示,上學時的專業是戲服設計,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脫穎而出,她用扎染布製成了一件維多利亞式西服。做扎染布的過程緩解了她思鄉的苦悶,作品也吸引了老師的注意。英國人對扎染感到好奇,她從小又對扎染耳濡目染,於是決定教外國人扎染。

 在她看來,白族扎染對外國人來說既遙遠又陌生。如何讓外國人理解一門來自萬里之外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呢?

 回想起剛入學時,段怡然苦惱於找不到與西方服飾工藝的「連結點」。「在做一件束腰或一條裙子時,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她以維多利亞時期的裙子舉例,她不理解裙子上的圖騰和繁縟花紋的含義,只是照課本上的做。而在理解當時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史、裙子圖騰蘊含的東方意像後,她覺得自己和這些圖騰的「距離」近了一些。

 同樣是接觸其他民族的手工藝,外國人也需要這樣的「連接點」。為此,段怡然學習了不同國家的扎染,並在課堂上向學生們講述其中的聯繫。例如,英國也種植蘭草,但品種與種植方式都與中國的不同;白族的染缸內容物由米酒等製成,英國則用白糖與其他材料配比製成。

 段怡然說,曾經一位倫敦藝術大學的印度裔老師來找她上課,兩人在縫製圖案時聊起過往。老師的母親不久前過世,家裡存放著母親生前製作的印度傳統服飾紗麗。當他在課上一針一線縫製圖案時,腦海中不斷回想起母親織紗麗的場景,對母親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也想理解其他民族的女性長輩是如何做傳統服飾的。後來這位老師將紗麗帶到工作室中,和段怡然一起討論兩國服飾工藝的異同,理解白族女性做扎染的故事。

 這段經歷成為段怡然說服奶奶的理由。奶奶常問她,家裡五代人一直在做「疙瘩布」(白族人將扎染稱為「疙瘩布」),她在英國能做出什麼花樣?段怡然告訴奶奶,她的工作可以讓外國人理解白族文化,也提供他們講述自己民族文化故事的機會。她是將開放、多元的大理「搬到」了倫敦,並將各地人文故事「存檔」。

 今年3月末,段怡然帶著外國學生來到她的故鄉,和白族阿奶一起做扎染、學刺繡。段怡然說,她將這5年的工作看成是建橋的過程,這個活動是橋建好後的第一個項目。她也在籌備其他項目,讓中英手藝人有更多交流的機會。◇(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