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中學者提出肺癌「停藥再用」新模式  徐弘毅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團隊近日在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卷》發表一項前瞻性臨床研究,首次證實對於晚期肺癌患者採用適應性減量藥物治療的可行性,並提出合理有效的適應性用藥評估方案。

 研究牽頭人、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說,臨床上有部分患者雖然是晚期肺癌,但經過前期全身靶向治療,及通過手術、放療對寡殘留病灶進行局部治療後,可以達到影像學檢查沒有可見病灶的「完全緩解」狀態。既往治療方案下,晚期肺癌患者在經過相關治療清除病灶後,為了防止癌症復發,仍需長期服用靶向藥物,這不僅較易導致耐藥失效,而且還會帶來副作用。

 為了減輕患者的用藥負擔,該研究提出一種適應性減量治療的方案。研究團隊採用一種新型的外周血循環腫瘤DNA檢測技術,可精確檢測血液中的微小殘留病灶,評估癌症復發風險。該研究設定,如果患者微小殘留病灶指標為陰性,則可以暫停使用靶向藥物一段時間,直到重新出現病灶或者相關指標轉陽性,再恢復靶向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在這一用藥方案下,入組患者的中位停藥時間達九個月,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入組患者停藥長達二十個月以上。當部分患者重新出現影像學疾病進展後,靶向藥物「停藥再用」的總體有效率仍達百分之九十六。

 「這就像給患者提供了一段時間的『假期』,當『假期』結束、重新用藥時,病情仍可以得到控制,並且有可能推遲靶向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時間。」該研究主要執行者、廣東省肺癌研究所主任醫師董嵩說。

 吳一龍表示,傳統的腫瘤治療思路講究聯合、強化的「做加法」模式,該研究首次在肺癌領域進行循環腫瘤DNA指導下的適應性減量治療研究,有助於減少患者的用藥負擔、藥物不良反應,以及延緩出現耐藥的時間,推動肺癌靶向治療更加個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