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魚之鄉「護鯢記」

 【中新社江西靖安六月二十九日電】(中新社記者 李韻涵)「以前我們觀測到一尾野生娃娃魚是一件令人振奮很久的事,現在我們時常能觀測到『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大鯢一同出現。」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保護科科長彭勇告訴記者,在江西靖安,曾經難得一見的大鯢種群已經「鯢丁興旺」。

 中新社記者二十八日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西主題採訪團走進中國娃娃魚(大鯢)之鄉江西靖安,探訪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看當地如何守護這個古老又神秘的物種。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世界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類動物,因為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素有「活化石」之稱,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國際上廣受關注的重要物種之一。

 「娃娃魚在幼年時期是通過鰓呼吸,對水質要求極高。」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羅小紅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棲息地環境的變化曾導致娃娃魚野生繁育遇到種種困難。

 一九七四年,靖安縣成立了娃娃魚研究所。記者近日走進該研究所,看到多個戶外野生環境模擬養殖池;仔細探尋發現,一尾尾娃娃魚正伴隨著溪流聲,隱匿於草畔與石頭縫隙間,晝伏夜出的它們正等待夜幕降臨出來覓食。

 再往研究所深處走,便可看見位於地下的室內養殖池,只見一尾身長一點六米的娃娃魚正緩緩移動著,激起一圈圈水波紋。

 「這尾娃娃魚已經超過六十歲,是在研究所剛成立的時候,由當地村民在山澗發現並送來的。」羅小紅表示,娃娃魚體長一般為一米左右,野生狀態下可存活一百二十年。

 數十年來,這尾「元老級」娃娃魚與研究所共同成長,研究所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一九九六年到二00四年,靖安成為中國第一個掌握大鯢人工繁養技術,並第一個成功人工繁育出大鯢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的地方。二00五年以來,靖安縣已累計增殖放流純種大鯢魚苗兩萬餘尾。

 「我們一直堅持純種養殖,不僅模擬野外環境,養殖所用的水都從山上的溪水引流過來,食物也是使用河裡的活魚活蝦。」羅小紅稱,娃娃魚研究所採用的是人工和生態相結合的繁育技術。

 在連綿起伏的九嶺山脈間,「江西大鯢」的發現讓靖安縣多年的野生大鯢保護工作有了「生態迴響」。二0二二年五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相關課題組將在靖安縣內發現的純種野生大鯢描述為新物種──江西大鯢。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首個野外純種娃娃魚種群,也是中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種群。

 據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杞山保護管理站負責人佔德洋介紹,這幾年來,江西大鯢的生長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僅在大杞山金家水系六公里長的流域內就生存著五百尾至七百尾的野生大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