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人語)濠江回憶:長樓與賣草地   林老師

沙欄仔陋巷,有小徑通往大三巴牌坊方向,向左到花王堂前地,向右便叫「長樓」。長樓一名,源來有自。

昔日澳門有販賣美洲勞工(賣豬仔)活動,勞工在未正式出洋前,須暫居澳門等待;華人出洋打工謀生,實是早年的一頁辛酸史。家中上祖輩當時也淪為其中一員,晚年僥倖回到中山,買得幾畝小田,令一家溫飽之餘,在鄰埠開始了雞鴨屠宰、批發業務,可惜創業容易守業難,至父輩階段,因逃戰火,舉家選擇來到生活水平較低的濠鏡小城。爾後家道中落,無復昔日「錦衣玉食」日子,偶爾聽得長輩們談論上祖如何在鄉間遭蒙騙、拐到外洋被「賣豬仔」的經過,「長樓」往事的點滴片段,遂留腦際,印象猶深。

長樓,濠城中之古舊街名,即現時大三巴街及花王堂街總稱。昔以因其街左,築有古老洋樓一列,綿延頗長,連亘兩街之中,故習慣稱呼為長樓。長樓南段,因附近有大三巴牌坊,今稱爲大三巴街;長樓北段原是大炮臺山斜陂之斜山道。早年建有聖保禄教堂(即聖三巴大學)居其上,本地廟寺位其下,教會洋人來往其間,絡繹不絕。昔有詩詠:「暫到殊方物色新,短衣長帔稱文身。相逢十字街頭客,盡是三巴寺裏人。箬葉編成誇皂蓋,檻輿乘出此朱輪。年來吾道荒涼甚,翻羨侏離禮拜頻。」

長樓往營地大街方向,昔為買賣交易場地。據《容閎傳記》一書記曰:珠海載來之柴草,均屯積於沙灘之間,待售於山坡之上。迨後建成街道,始别之爲草堆街與賣草地,由是而得名耳。

賣草地因就近舊日之管地墟亭,便於交易。蓋古來之軍營馬匹,糧草最為重要,不能或缺者,所以當時草稈貿易頗爲大宗,賣草地於是興焉。猶憶明清兩代,中國官軍之在澳設營地,駐兵馬,用以防洋人也。屯軍曾一度撤回內,但嘉慶年間,英軍亦嘗試强行登陸澳門,並駐扎營地,鐵騎横行,歷時九個月才離去。至道光時期,鴉片戰役初,中國又再加派兵馬,駐營地防守,並於關閘門外,連營甲帳,秣馬礪兵,實在需要糧草;而舊時民間燃料,亦多藉稻草代替薪柴,圖其價廉也。所以當年賣草地之稻草市場,遂極一時。後至該區開街僻路,擴屋建舍後,草堆街與賣草地便隔斷各爲一街,而草稈生意亦因而他遷。從此兩街中不復再見蓬蒿捆捆,稻草青青,留下與「青草」相關的名字矣。

不料媧娘廟一場火災後,澳葡當局不許重建,兩街於是仍得貫連。行看將來改良路政成功,草堆街與賣草地街,得成一康莊直道也。

又有記載曰:攷昔之唐人寺,在今大關斜巷側。當清朝乾隆年間,唐人寺之教士嘗誘使中國逃犯入教,而藏匿於寺中,因此觸怒清廷官吏,下令將該唐人寺焚熾,片瓦無存,遂使今人無從認識該寺故址,甚且不知從前澳中大三巴街有一唐人寺也。至於三巴寺,則在一八三五年一月二十六日下午六時失火,僅歷兩小時而全座焚煅,祇謄得石門殘跡,仍照夕陽,巋然屹立於大三巴街上耳。

不管哪個說法,長樓、牌坊結果都是大火一場,令人命損失、成頹垣敗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