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榜)傳統文化系列(十五)  林老師

 本欄開篇時談《易》經有:「變易、不易、易簡」這三個原則。此外還有三個法則要懂:就是《易》的三個內涵︰「理、象、數」;這些基本原則、法則要記住,才能研究《易》經。

 按《易》經的觀點看宇宙的萬事萬物,人生也好,情緒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以我們現代的觀念而言,「理」是屬於哲學的,宇宙間萬事萬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過來說,宇宙間的任何一個「現象」,也一定有它的「道理」,同時每個現象,又一定有它的「數」。

 所以,研究《易》經的學問,有些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象」去解釋《易》經,也有人以「數」去解釋《易》經。古代的人掐指一算,萬事皆知,那就是了解了易數的緣故。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數」,這是必然的過程。

 為了更具體瞭解《易》經的「理、象、數」的道理所做的動作。所以易經每一卦、每一爻、都包含有「理、象、數」三種含義在內,人處在世界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不停地在變,只要發生了變,便包含了它的「理、象、數」。

 例如「數」的古代傳說、史料便有「河出圖,洛出書」的記載。「河圖」「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之一。《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個聖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一種「圖」和「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

 河圖、洛書也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漢代儒士認為,河圖就是八卦,而洛書就是《尚書》中的《洪範九疇》。河圖、洛書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而這「理、象、數」中的「數(河圖,洛書)」在傳統文化是如何操作的?陰陽又是怎樣生成五行的呢?河圖解答了這個問題。

 河圖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關於五行的生成,是由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幾個數字之間運動的結果。這幾個數字,其實就是陰陽「轉變」的次序,這幾個數字的運動,其實就是陰陽的「運動」。從太虛而太極,由本極而陰陽,再從陰陽而四象,而八卦,而五行,而萬物,其實就是從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六而七,七而八,八而九,九而十(即陽而陰,陰而陽……)的「轉變」,這也就是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