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炒芝麻  吃貨

竹筷不斷翻炒,為了使鍋裏的白芝麻均勻受熱,手要勤。炒芝麻的過程中,想要顧及每顆芝麻的情況是不可能的,但翻動的次數越多,竹筷越忙,芝麻所受的爐火就越平均,對芝麻來說,也就越公平。炒白芝麻,是想要把白芝麻炒成金黃色,但也不是每顆芝麻最終都會變得金黃,就只是個大概而已,起鍋時,絕大多數的芝麻都會變得金黃且油亮,並飄散出濃郁的香氣。

炒白芝麻比黑芝麻相對要簡單些,顏色,光澤,氣味……這些判斷標準在白芝麻身上清晰易見,而當同樣的評核方式要套到黑芝麻之上時,則統統不適用。因此人們習慣在黑芝麻堆裏混入少許白芝麻,通過觀察白芝麻的變化,來判斷黑芝麻的成長,聽上去似乎也算是合理,身處在同一個鍋中,承受着一樣的爐火,不論黑白,每顆芝麻的成長都理應相同;可現實不一定,就算條件一樣,一鍋白芝麻炒過之後每顆亦尚有偏差,更何況是以白芝麻作參考標準的黑芝麻。

班房內,每當老師問及有關課程進度時,往往只有少數學生願意回應,只要有學生表示已經學會,授課內容就會繼續往前;白芝麻好了,黑芝麻就真的沒有問題了嗎?通過觀察少數來判斷多數,要怎樣反映出真實情況,願意表達個人感受的白芝麻,為何能夠替黑芝麻代言,而鍋裏的黑芝麻,又為何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