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盡是化敵為友的水滸寨 佘正行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在四大之中最有爭議性的一部,爭議來源大多是書中不健康的情節,如有仇必報到訴諸血光的舉動,甚或要牽連到對方的一家老幼,實在有鼓勵仇殺和濫開殺戒的實情。以致有少不看水滸的話來,那些官府在遠,拳頭在近的想法,令人聯想起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戶的畫面,那些衝動行事而招來禍害的形象,都是那部名著給大眾的表面印象。
所以《水滸傳》就是不留情面的大殺特殺嗎?並非。
全書中有着一百零八個好漢,絕大多數都是透過男子漢不打不相識(在此不建議動武)而結交起來的,又有大多數是由兵戈相向,勝者活捉敗者,再送去山寨由宋江解繩繼而結盟來交好的。只要不是血海深仇都會有意結交,如童貫與高俅都是活捉不殺後送下山去而保留性命的,完全可以看到好漢心胸廣闊,喜好化敵為友的一面,是全書中最為讓人感到可貴之處。
少數中的例外就是史文恭毒箭殺死晁天王的曾頭市一例,只是基於晁天王的遺言,以及眾頭領的使命,曾頭市不得不被夷為平地。
說到逼上梁山一定會立時想起《水滸傳》,有令大眾一份名為反宋自立的錯誤觀感。其實日望招安,夜盼赦罪以報大宋才是書中的貼切思想,以宋江為首的好漢沒有一個是反對歸宋為吏,心向大宋的。
延續化敵為友進一步的昇華,朝廷為上,盡忠捐軀,正是梁山好漢的內心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