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走進東斯拉夫「春節」  陳汀

 謝肉節之於東斯拉夫人,就如春節之於中國人。謝肉節象徵著太陽復甦和春天來臨,又被稱為「送冬節」。溫暖、陽光、希望、新生……從古至今,東斯拉夫人賦予了謝肉節一切美好的遐想。

 今年謝肉節期間,筆者來到位於白俄羅斯明斯克郊區的白俄羅斯國立民族建築與民俗博物館,體驗當地的節日氛圍。工作人員身著華麗的民族服裝,熱情地迎接每位遊客。整個活動現場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看表演、做遊戲、體驗手工,男女老少不亦樂乎。

 據考證,謝肉節的歷史可追溯到古羅斯的多神教時期。東正教傳入羅斯以後,將節日日期改到大齋戒之前。因為在大齋戒中不得吃肉,所以這一週又成為人們向肉食告別的日子,稱為謝肉節。謝肉節的時間每年隨著東正教復活節和大齋戒的時間變動,今年是2月24日至3月2日。

 是的,您沒看錯,謝肉節並不是一天,而是整整一週。在這一週裡,人們忘卻煩惱、盡情享樂,每天還有不同的主題。週一是迎春日,人們要烹製薄餅,傳統上,第一張薄餅會送給窮人以示對死者的紀念;週二是始歡日,未婚男女青年在這一天互相走動,尋找意中人;週三是美食日,丈母娘會邀請女婿來家中吃薄餅;週四是狂歡日,人們放下家務活,上街縱情狂歡暢飲;週五是丈母娘日,女婿邀請丈母娘及其家人吃薄餅;週六是妯娌日,妻子邀請丈夫的姐妹到家中吃薄餅;週日是寬恕日,人們拜訪親朋好友,請求他們寬恕自己在過去一年中犯下的過錯。

 煎薄餅是謝肉節最鮮明的文化符號。人們常說:「不吃薄餅就不算過謝肉節。」澄黃滾圓的薄餅象徵著太陽,寓意著光明與希望。雞蛋、牛奶、麵粉、黃油,最樸素的食材搭配出別樣的美味。剛煎出來的薄餅外殼酥脆,餅身軟糯,香氣撲鼻。餅既可以單吃,也可以配上三文魚、魚子醬、火腿片、奶酪等卷著吃,別有一番風味。

 筆者循著香味一頭扎進美食區,品嚐各種薄餅。在街頭狂歡時,來上一份熱氣騰騰的薄餅,再來上一杯熱茶,身體瞬間又充滿了能量。

 謝肉節的高潮,是焚燒象徵冬天的稻草人偶。人們聚集起來,手拉著手圍著火堆跳傳統圓圈舞,迎接春天。十餘年前,筆者在俄羅斯留學時第一次看到這個場景,覺得有些「殘忍」。後來瞭解了斯拉夫文化才知道,這個人偶叫「瑪列娜」,民間通常將其同死亡、疾病、黑暗、寒冷等意象聯繫在一起,這個儀式寄託了斯拉夫人對生的憧憬。

 稻草人火焰燃起的瞬間也點燃了現場觀眾的激情。小孩子最是高興,有時會有點害怕地躲到父母身後,又忍不住激動地探出半個腦袋看著,咿呀咿呀地拍手叫好。

 筆者望著呲呲的火舌出了神。此時,不管是在俄羅斯、烏克蘭,還是在白俄羅斯,本是同根生的東斯拉夫兄弟都在盡情慶祝這一刻,都試圖暫時忘卻戰火的紛擾,懷揣著對生活的美好憧憬。相近的歷史、文化、語言造就了相通的傳統習俗和民族心性,盤根錯節地糾葛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倏忽想起此前在俄羅斯工作時,和一位俄羅斯朋友的對話。我說,許多來俄羅斯旅遊的中國遊客告訴我,他們似乎沒有在俄羅斯看到戰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一切如常,人們該怎樣生活還是怎樣生活。他反問我道:「那還能怎麼辦呢?生活總要繼續。心裡的傷痕,你們看不到罷了。」

 「請原諒我。」人們按照謝肉節傳統,在火堆邊紛紛請求對方寬恕自己,摒棄前嫌,重新開始新一年的交往。

 謝肉節結束後,稻草人的灰燼會撒到土地裡。是的,正是那千百年來一捧捧灰燼滋養的熱土,見證了一次次英勇的同仇敵愾和令人扼腕的手足相殘,也見證了一次次的互相寬恕。冬天的稻草人「瑪列娜」已送走,歷史的車輪碾壓著灰燼向前,春天還會遠嗎?◇